热门文章
站内文章搜索: <%=now()%>
党政领导:要有正确教育政绩观
发布时间:2005-12-12 浏览次数

素质教育改革要从根本上获得突破,需要政府保驾护航,破障清淤。各级党政领导是推行素质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地方各级党政领导是否有科学正确的素质教育理念,能否科学地评价教育工作,是素质教育能否顺利实施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外部条件。

  江苏省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政府应为素质教育掌好舵

  政府应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尊重教育科学规律,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绝不能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


  山西省榆社县因为今年高考成绩大面积滑坡,县委常委会通过电视公开向全县人民道歉,并宣布对榆社中学领导班子实行全员停职待岗。此事发生后,迅即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诸多议论。其实,地方政府对高考成绩高度关注的又何止是榆社县呢?

  这个事件的发生,使我不能不去思考:政府应该如何摆正对升学考试的态度?如何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我认为应该有以下几方面的工作要做:

  一是要正视当前我国升学考试制度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应该承认,1977年我国恢复高校招生和考试制度以来,确实对调动中小学积极性,监控基础教育质量,对国家选拔优秀人才,为社会各阶层之间流动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渠道,体现了社会的公正、公平和公开,同时对推动全社会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江苏省省委书记李源潮同志最近指出:“考试其实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平等。这种形式上的公平可以保证我们的选择不至于更坏——不至于完全依靠花钱买的,不至于完全是写条子送的,不至于完全是靠权势占的,相对来说还算是靠能力,但也不能说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必须是人人有机会,只要是想读书的人,都要设法得到读书的机会。”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在没有找到比高考更为科学合理的选拔人才的途径和方式之前,现行的高考制度(包括其他的升学考试制度)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并可能长期存在。

  二是要充分认识到改革和完善升学考试制度的紧迫性。在承认当前高考制度存在合理性的前提下,我们更多的应该是考虑如何扭转高考功能的极度异化现象,改革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弊端,实现高考原有的价值功能。应该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现行的高考制度已日益显露出种种落后于时代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不利于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阻碍学生个性和特长发展;不利于调动高等学校在专业人才选拔上的自主性;不利于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分类指导。当前,高考已经异化成为教育的终极目的,不仅为基础教育应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阻碍了教育改革进行。

  三是要尽可能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从根本上解决升学问题。高考改革仅仅是个形式或方式问题,作为政府来说,还要努力从实质性层面解决问题,这是问题的根本。具体一点,就是政府要切实增加教育投入,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让每个人不仅都能有学上,而且有好学校上。政府要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扩大教育规模,提升教育质量,推进教育的公平,这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四是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把群众的需要与教育的实际供给能力有机统一起来,正确引导好新时期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导向,引导社会协调发展。在下大力气改造薄弱学校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优质教育资源,将优质教育资源做大做强,大范围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使大多数学校成为老百姓信任和满意的学校,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机会,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教育公平。

  五是要加大对考试的理论研究,深入探讨考试的社会功能,尤其是大规模考试的功能与使用问题,科学解决考试的片面性、偶然性、模糊性和不精确性等弊端,使考试的社会价值、教育价值和测量价值三大功能处于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状态,使考试这一测量工具更科学、更合理、更公平。

  最后,政府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尊重教育科学规律,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政府绝不能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

素质教育需要制度保障

  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李现平——政府要有“绿色升学率”观念

  政府要使追求绿色升学率逐步转化成为每一位公民和教育机构的自觉行动,这样,应试教育可不禁而止,素质教育会不令而行。


  学校外的事情比学校内的事情更重要,它们决定着、制约着、解释着学校内的事情,对目前素质教育遭遇的困境,也必须这样去理解。解铃还须系铃人,素质教育改革要从根本上获得突破,需要政府保驾护航,破障清淤。

  要确立“绿色升学率”的概念。所谓绿色升学率,就是在合理利用、保护和提高学生、教师、社会健康储备和生命活力前提下所实现的升学率,换言之就是有利于保护和增进个人、教育系统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升学率。如果我们将学生健康储备的消耗及其恢复所需要的投入打入了教育成本,我们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时,就不能再把这笔资源当作可以任意取用、不必付费的“公共牧场”,就会掂量那种为提高升学率而毫无节制地开发学生时间、精力、体力、心力的做法是否合算。如果我们将教师健康储备的消耗及其恢复所需要的投入计入了教育成本,我们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时,就不能再无限度地侵占教师的个人生活时间和空间,否则就会失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如果我们将社会健康储备的消耗及其恢复所需要的投入计入了教育成本,那种为了追求部分人升学而把大量学习困难学生、特殊才能学生、独特性较强学生放弃不管,甩给社会的做法,将受到审查和追究。总之,教育必须遵循这样一条律令:在将学生培养成人、教育成才的同时,必须合理、高效、节约地使用学生、教师和社会的健康储备,并努力增进其存量,确保源远流长,永续利用。对这种“绿色升学率”的追求,再无“应试”之嫌,再无“寒窗”之苦,再无“片追”之害。

  要进行绿色升学率教育立法。绿色升学率这个小概念,牵动着教育可持续发展这项大事业。要推行绿色升学率教育,就必须进行绿色升学率教育立法。应借鉴国家推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做法,加紧建立绿色升学率教育法规体系。要以法律制度的形式,明确学生、教师、家长、学校、家庭、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在绿色升学率教育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明确不同程度破坏人、教育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行为应承担的经济赔偿和应得到的法律惩处;规定保护、恢复和增加人、教育、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行为应得的经济补偿和财政支持;明确各级各类教育机构追求绿色升学率的正当性与合法性,指明实现绿色升学率教育应达到的指标、内容、条件、要求。要明确规定,将保护教育系统生命健康纳入政府教育部门的公共管理范畴,进入国家和区域教育发展概念,并据此调整国家教育投资政策和财经导向,确实让那些实行绿色升学率教育的学校心安理得。

  政府要使追求绿色升学率逐步转化成为每一位公民和教育机构的自觉行动,这样,应试教育可不禁而止,素质教育会不令而行,教育改革的航船自可启锚扬帆!

  山东滨州学院宋燕华——要统筹优化素质教育环境

  素质教育不仅是21世纪民族教育的伟大工程,而且也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全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在党政部门的领导和统筹下,构建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的大环境。

  首先,应该有目的、按计划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广泛而又有层次地进行素质教育宣传。一是大力宣传党和国家一系列的教育方针、政策、理论。二是宣传实施素质教育对振兴民族和富民强国、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对提高国民素质及国家综合力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其次,各级领导部门要真正以素质教育目标来领导教育、指导教育、管理教育。积极做好社会各界的思想工作,深入学习有关素质教育方面的方针、政策法规,切实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社会思想基础。同时,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创建良好的素质教育内部环境。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和广大群众关心和支持教育的积极性,让社会各界有一种以“素质教育为己任”的良好态度。

观点集粹

  教育资源有待平衡


  中国现阶段的素质教育之所以遇到如此大的困难,总结起来大体有两方面的原因,除了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问题尤为突出。这个问题又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城乡分配不平衡。大家可能都会感觉到,现在城市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普遍高于农村学生。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就是乡村学生所占有的教育资源要比城市学生少得多。第二个方面,省域之间的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也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在河南、山东、湖北、江苏等省份,考生人数众多,但高等学校招生名额,尤其是重点大学的招生名额却十分稀少。——武汉某高校一名在校学生

  素质教育要有保障机制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在现实中,素质教育在推行的过程中却遇到种种困难,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单从表面上看是片面追求升学率所造成的,其实造成这种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素质教育的实施尚缺乏必要的制度作保障。很多时候,政府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多是提倡性的,并没有通过明确的制度的形式为推行素质教育建立必要的保障。如此这般,学校在具体的办学行为中,也难怪会行素质教育之名、做应试教育之事。——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朱建华

  政府要有所作为


  在升学、就业压力日益增强的现代社会,仅仅依靠家庭、学校来推进素质教育就显得力不从心。我们的政府在推行素质教育方面要有所作为。一是在招(考)聘人才尤其是公务员时,把学历仅是参考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的要求落到实处,为社会用人的“唯学历论”高烧降降温。二是示范性学校是政府办精英教育行为的必然结果。我们期待优质教育资源使用出现平民化的回归。三是学生高考(中考)报名施行社会化。在升学率上,学校之间就失去了可比性,学校里素质教育的进步可能就会少了许多羁绊,减轻许多压力,学生相应地轻松起来。——湖南衡阳市六中黄飞华

  教育考评宜淡化分数

  要想学校、教师放开手脚去搞素质教育,就必须先消除学校和教师的后顾之忧。当前的实际情况是:学校、教师在思想上都已充分认识到了实施素质教育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及国家的未来的重要性,但由于担心在以升学率和以教学成绩为主的考评中落后,从而影响学校质量进而影响到学校的生源和效益,因此,尽管有良好的愿望却在实际教育教学中不得不忍痛割爱违心加重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在这一方面,如果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能在学年考评中淡化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将学校的办学秩序、学生的行为习惯、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和效果、学校科普、体、音、美活动的开展情况等作为对学校考评的主要依据,那么,素质教育也许就能有效地得到实施。——陕西三原南郊中学孙荣

“家庭素质教育故事”征文

  “没得小红花,我也是好孩子”
 山东省淄博十一中 翟召博

  某一天放学时,女儿失去了往常的兴高采烈,显得很不高兴,只是这并没有引起我的重视。连续几天,我终于发现了这一变化。我忙蹲下身子,关切地问:“孩子,怎么啦?”这一说不要紧,女儿几天来的委屈,马上化成了号啕大哭:“我没得小红花!”哭声之痛直引得路人观望。

  我这才想起,女儿没得小红花的确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看来近日女儿心绪不佳的根源就在这儿。在自责一番粗心后,我给女儿擦了擦眼泪,看着她说:“孩子,得了小红花,你是好孩子,老师、爸爸妈妈喜欢你;没得小红花,你也是好孩子,老师、爸爸妈妈也照样喜欢你!”女儿听了,马上擦了把眼泪,满意地说:“没得小红花,我也是好孩子!”然后蹦蹦跳跳找小朋友玩去了。

  “没得小红花,我也是好孩子!”女儿心态的变化,启发我思考怎样才算“好孩子”。

  在教学工作中,我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其实他们的表现已经“很优秀”了,可是他们却并不感到自信,有的甚至深陷于自卑和焦虑之中不能自拔。研究之后会发现,在他们的成长环境中,父母或老师所给予他们的,是“有条件的关注”——“你只有得小红花、考第一,我们才爱你、喜欢你。”这样的“爱”是很苛刻的。经过多年的环境“熏陶”,他们已经将这些观念内化为固定的“模式”——只有得了小红花,或者学习比别人好,才能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接纳。别人的要求他们看得很重,唯独自己本身该如何,却很少想到。

  女儿在一天天地长大,我们一家对她的关注依旧是“无条件”的。我欣慰地看到,只要是她喜欢的事情,她总能全身心地投入,而不大在意前后左右。她的天真、快乐和自信,也在时时刻刻感染着关心她的人们。作为我们的女儿,她永远是最好的,不管她有没有得到小红花。

  孩子不是等待灌充的空瓶 河南省固始县教体局 周钧

  “爸爸,求您一件事!”晚上下班,往日一向高傲的女儿忐忑不安地站到了我的面前。

  “什么事,说吧!”

  “是这样,爸爸,学校要组织我们到锁口小学举行手拉手活动,每班分两个指标,同学们都想参加,你认识校长、班主任,帮我向他们说说吧!”

  孩子积极要求参加手拉手活动,这是好事,但别的孩子也有这样的想法,家长靠自己的关系去培养孩子的优越感,这岂不是和活动的目的背道而驰?想到这,我告诉女儿:“孩子,你渴望参加手拉手活动,爸爸支持你,但班里这么多人,别的同学也希望参加这个活动,如果我们搞不正当竞争,去了也不光荣。这样吧,你自己动动脑筋,写一首诗,画一幅画,或者给活动提个创意,明天自己去和别的同学竞争好了!”

  一席话启发了女儿,孩子一下子来了精神。只见她一会儿凝神思考,一会儿徘徊沉吟,脑袋瓜子开足马力转了起来。

  “爸爸,我为这次活动编一首儿歌,行不?”

  什么,从没参加过这类活动的孩子凭想象编出了儿歌,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其后的事情基本在意料之中:孩子如愿以偿,光荣地参加了这次手拉手活动;路上,校长提议,由她向同行的师生朗诵了这首儿歌。

  “不要把孩子当成等你灌充的空瓶,把他看成等你点燃的蜡烛。”美国的一所学校里,写有这样的警句。是啊,孩子的创造力就像蜡烛,点燃了它,就能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读者回声

  湖南省衡东县白莲镇谭长清——政府要立好“规矩”


  创设和谐学校,理应是政府一项重中之重的工程!我认为,政府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建立健全教育制度体制,从根本上来扭转这种“片追的歪风”!如:

  1.从学生的身心规律出发,用法律的形式,采取强有力的行政手段,来规范学校的育人行为。如,哪个教师敢采取靠加班加点来提高学生的成绩,就叫他下岗;哪个学校领导敢擅自增加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就撤他的职!尽力为广大学校创设一个公平、公正、合理的竞争环境。

  2.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逐步改革、完善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不能只设计一座路窄人多的独木桥,要建设好多座多向多车道的立交桥!根据时代的需要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来培养不同的人才,以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多层次需要。

  3.大力改革、调整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改革和调整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就是要做到面向每一所学校,把每一所中小学都办成合格的学校,并利用资源配置机制的导向作用,引导每一所学校办出各自的特色,成为让群众信得过的学校,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杜绝“择校”现象,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公平。如果政府继续将相当多的、好的资源都配置到少数的重点校、“窗口校”,而使相当多的中小学陷入办学的窘境之中,则“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目标就会是一句空话。

短信观点

  139****9456 推进素质教育,关键在“切实”做事,突破在党政主管部门:不视高考成绩为政绩,不再分配高考指标,动真的,如谁再加班加点就摘谁的官帽,看谁还敢?

  139****4568 严重背离素质教育的病症在学校,根源在社会。政府投入不足是导致学校“媚俗”的重要原因。

  136****2897 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关键是要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政策和法规,否则,党的教育方针就会越来越被边缘化。

  139****1786 各级党政部门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重视学校中教育和学生的生态,关注每一个人生命的质量,并以此为出发点来评价学校,素质教育就会顺理成章。

  《中国教育报》2005年12月5日第3版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