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站内文章搜索: <%=now()%>
农村教育:期待社会高度重视
发布时间:2005-12-12 浏览次数

  如果不能解决好农村地区的教育问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就会落空。由于种种现实因素的制约,在农村推进素质教育相对而言更加困难。农村推进素质教育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高度重视,同时在实施策略上,应该结合实际,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

农村学校要加强自身转变 江苏泰兴市新街镇中心小学 于祥凤

  农村推行素质教育困难有各种客观原因,但是从学校自身而言,需要在理念、作风、培训、活动、评价制度等方面加强改革,更新观念,加强管理。

  农村推行素质教育效果不够理想,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学校内部而言,主要有以下原因:教育思想未能彻底解放;工作热情未能全部释放;师资匮乏,师资整体水平不高;资金投入不足,并且不能足额到位。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从学校的角度讲,笔者认为,目前加强学校内部的管理非常重要,尤其是农村学校,迫切需要在“管”字上再下功夫。

  一是更新理念。农村学校的负责人首先要来一场思想上的革命,将能否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到依法治教的高度来认识,树立“全体发展”、“全面发展”的理念,着眼于开全、教好每一门课程,不断强化学校的法制意识、课程意识、人本意识、质量意识。在管理工作中,学校所有的计划制订、思想设计、活动安排都要有利于课程计划的执行和全体学生的发展。

  二是转变作风。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根本在作风。农村学校要突出“奉献”教育,农村学校的负责人应经常开展师道和师德的教育,坚持用身边的事来感染身边的人,狠抓教师的工作作风。要克服上课“两张皮”的现象,消除随意更改、调换课程和增减课时的现象,认真研究课堂教学,向课堂要质量,不要额外给学生增加负担。

  三是加强培训。要在短时间内彻底解决农村学校教师素质偏低的状况绝非易事,但我们不能坐等和忽视,除了积极鼓励教师参加高层次的文化进修、业务培训外,要搞好校本培训,采取以强带弱、以长补短的办法,进行速成性的培训辅导,也可以与区域内的强校挂靠,横向联系,“结对”提高。

  四是开展活动。素质教育实施的力度和绩效,主要取决于学校主要负责人所采取的措施以及开展的活动。新课程改革最显著的特点是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学校应该相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如经常开展写字、绘画、演讲、科技制作等竞赛活动,不贪大求洋,实实在在搞一些学生易于参加、乐于参与的活动。

  五是改革评价制度。农村学校需要完善竞争和奖惩机制,而评价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杠杆。对教师的评价,主要看其是否真心实意为实施素质教育想方设法,真抓实干,看学生接受素质教育的绩效如何,看平时各项综合学习活动的开展情况,可以召集学生参与,对教师的工作进行综合评价。

农村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四川邻水县委办公室 唐世清

  发展职业教育是发挥教育“分流”作用、改变“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有效途径,也切合农村实际,为部分农村孩子提供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但是目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滞后,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落后的原因,一是职业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二是职教资源分散,发展不平衡;三是职业教育经费严重短缺;四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落后,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分析、研究现状,提出积极的有针对性的对策,已刻不容缓。

  首先要重新确定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农民致富的关键,是大面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必须围绕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市场办学,围绕农村青年的发展需求办学。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农村职业教育才具有真正的吸引力。

  其次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及时制定配套政策,给予优惠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积极运用财政、金融、税收、社会捐助等手段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等级培训和技能鉴定,加快职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

  三是要建立和完善各级农村教育体系。要创新思路,进一步完善高、中、初等农村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切实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通过制度创新和保障机制,开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大力开展技术农民、农村干部、中小企业家的教育培训,为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与智力保障。

  四是要积极推进农村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实施农村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实行以升学、就业和创业为导向的农村绿色证书教育,重新调整农村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加强农村创业知识与技能教育,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需求,为农村学生升学、进城就业和回乡务农创业打下坚实的心理和能力基础,逐步实现农民职前职后教育相衔接。

农村素质教育要找准定位 湖北郧县教育局办公室 熊效军

  不同区域素质教育目标的定位应有所不同,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应当体现以下几点:1.立足农村,面向农村,与农村生产劳动相结合,与当前农村形势相适应,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步;2.中小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还应了解和懂得农村劳动生产技术,要培养他们树立热爱农村、服务农村、建设农村的远大志向;3.绝大部分初、高中毕业生应掌握一定的农村实用新技术,具有运用、试验、创造农村生产劳动技术的基本能力,具备新型农民的基本素质;4.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革命,能够不断掌握和熟练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还会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发明新的实用技术。

  对农村当地党委、政府来说,应着眼于区域内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不用过分关注教育部门每年培养了多少精英人才,要把为当地培养和输送多少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或高素质劳动力作为考核和衡量教育部门业绩的主要指标;要引导全社会转变人才观、成才观,积极创造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舆论环境,尤其要大力宣传那些扎根农村、为农村经济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初、高中毕业生;应致力于构建选人、用人新机制,由重学历、重名牌学校向重能力、重综合素质转变;搞好农村实用技术教育的渗透,真正让每一位初、高中毕业生掌握一至两门农村实用技术和致富本领,直接投身农村经济建设,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收到实效,得到实惠。

“留守孩子”需要更多关爱 江西九江县狮子中学 罗克岩

  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城或到发达地区务工,他们把孩子留在农村,成为“留守孩子”。据笔者对所在地区近三年的调查,农村学校大约60%~80%的学生父母在外地打工。不解决好“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农村地区的素质教育就不可能搞好。

  “留守孩子”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缺少有教育意义的业余生活;大多数监管人(如孩子的爷爷、奶奶、亲戚)不能够或无能力对孩子实施有效的家庭教育;家长本人在孩子心目中没有树立良好榜样,“读书无用论”盛行;学校对留守孩子群体缺乏科学的认识和教育方法,等等。

  对于“留守孩子”这个新出现的特殊群体,应该有特殊的教育方法与手段,突出针对性。然而,目前教育界理论和实践领域对此都缺少研究。对影响“留守孩子”心理和行为的因素进行科学、系统、深入的研究,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是一个富有时代特色和重大意义的教育课题,也是推进农村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