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站内文章搜索: <%=now()%>
新课程的小语课应该“瘦”下来
发布时间:2004-11-17 浏览次数

    之前,课改实验区的老师反映:新课程的小语课上不走,如一年级上学期,时间过半而“汉语拼音”部分尚未教完,全期教学任务远未完成一半,教学进度过慢。对此,我们深入实验区课堂进行了有针对性地调研,在各实验县区观察了几十节课堂教学以后发现其主要原因——新课程的语文课上得太“胖”!短短的一节课内教师兜售百货似的,将与本课相关联的(甚至不相关联的)知识信息不作科学、合理地选择与整合,一股脑儿全抛给学生,使得教学目标不集中、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内容发泡、教学结构松散,课堂看似饱满而热闹,实则虚肿而浮华,语文学科特点遭遇淡化。这种满、虚、浮、散、淡的“胖”课堂,绝不是新课程所需要和倡导的,必须及时加以纠正,才能确保小语课程改革、小语教育沿着健康的道路前行。

    新课程的语文课为什么会“胖”,又该如何矫正呢?

    新课程的语文课一是“胖”在教师没有彻底弄清教材的编写意图,眉毛胡子一把抓,见啥抓啥,抓起来且不分主次。因为实验教材问世不久,大家又都是第一次使用,虽然经过了岗前新教材集中培训,但是多数教师对新教材还是不可能做到非常熟悉、透彻了解、整体把握,所以对进入视界的教材信息统统不敢轻易放过,个个细致处理,孩子挖菜似的,见菜就挖。新教材图文并茂、装帧精美、信息量大,在令人耳目一新、大开眼界的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理解和把握教材的难度,面对新教材教师难免眼花,进而出现教学面面俱到或胡揪乱抓。如教材“汉语拼音”部分,课课都配有精美的情境图,编者的主要意图是想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积极性、引入本课要学的拼音,为认识、读写拼音服务,而不是用来引导学生看图说话或进行口语交际等的。看图说话或口语交际在这里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而认识和读写汉语拼音才是教学的重点。一些教师由于不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误将情境图也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加以突出强调,不恰当地过分引导学生看图说话或进行口语交际,自然延长了情境图的教学时间。如此,即出现了两种不良情况:一是为了既保持正常的教学进度,又不增加学时,将汉语拼音的读写匆匆潦草处理,导致汉语拼音教学不扎实,这是为多数教师所不取的;二是为了保证汉语拼音学得扎实,增加课时,导致整个学期语文教学时间增加,造成教学进度慢、时间紧、加班加点、师生疲于奔命等现象,这恐怕是多数教师的不得已选择。其实,避免如此“胖”课说难也易,只要我们根据课标理念和要求,在深钻教材把握其编写意图和各部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分清主次、删繁就简、突出重点,做好“加减法”即可。

    事实上,新教材的每一部分均有明了的教学重点,而且重难点的确定也并不太难,因为编者已用栏目标题为我们清楚点明。“汉语拼音”部分的教学重点只能是汉语拼音的读、拼、写;“认一认”的教学重点只能是结合图画等认字,且只认不写;“识字”的教学重点只能是识字,且是按教材之规定有选择地写字,那些情境图或配画只能作为识字写字的辅助材料来处理;“课文”的教学重点只能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配图、联系社会和学生生活实际来学习语言文字,通过读读、议议、写写、画画等来提高语文素养。同样,每一课在单元或部分的规定之下亦有各自具体的教学重点,只要我们深钻教材,并联系单元(或部分)和整册教材,就不难确定之。弄清了教材编写意图,抓住教学重难点加以突破,教学就会不枝不蔓、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课堂焉能会“胖”?

    新课程的语文课二是“胖”在教师没有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教学三维目标之间的辨证关系,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实行有机整合。课堂中三个维度三条孤线并进,互不关联呼应,甚至于后两个维度目标有时被有意无意地过分强调和放大。这种不恰当地教学设计与处理在新课程的课堂乃至一些所谓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的非课改实验的课堂均能随处可见,成为目前小语课堂教学的新弊端。如一年级上学期《升国旗》一课,其中“国旗”一词,教材安排只要学生会读、大体知道意思即可,不必做过多的发散和延伸。可我们的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拼读该词之后,问学生:你是怎么认识这个词的?(教师意在引导学生注意学习方法和过程)由于该问题教师在前面的教学中已问过多次,学生自然轻车熟路,纷纷答曰:是老师教的,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教的,是我根据汉语拼音拼的,是我看图画猜的……接着,教师又拿出一小面五星红旗(其实,教材上有升五星红旗场景图),开始了师生间的所谓“对话”:“同学们,你们认识它是什么吗?”“旗子!”“什么旗子?”“红旗!”“红旗上还有什么?”“黄星星!”“黄五星有几颗?”“五颗!”“你现在知道这是一面什么旗子了吗?”“五星红旗!”“对了!”“你们知道它是哪国国旗吗?”“我们中国的!”师进一步问:“你们知道红旗上的大星星代表什么、小星星代表什么吗?”(老师想进一步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你瞅我我瞅你,半天才开始发挥想像,进行猜想:大星星是妈妈,小星星是孩子;大星星是老师,小星星是学生……学生兴奋起来,七嘴八舌,广泛猜想,可就是不合老师预制答案,教师无奈,最后只得自己兜底儿。如此教学,课堂怎能不“胖”?“知识和能力”这维目标又怎能保证得到有效实现?对于一年级小学生只要引导他们通过不同形式反复读准此词,再利用教材上的配图或实物简略地知道我们的国旗是五星红旗也就可以了。

    其实,强调教学目标的三维性旨在改变过去课程教学中过于注重基础知识传授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倾向,使教学回归到科学的教学目标轨道上来。正确的目标观应该是坚持教学目标的三维性。三个维度目标之间有着极为辨证的关系,它们同为人的素养的三个重要方面,在人的可持续发展中均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而不可偏废任何一面。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面是每个学科都必须关注的共同教学目标,具有共性。而知识和能力则是最具有学科个性的目标,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能力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不同,学科也因此而区别,知识和能力成为学科的主要标志。三维目标之间在教学中并不是孤立、并行关系,而是以知识和能力为载体、其他两维融于此中整体推进、共同发展的关系。三个维度相互萦绕,如用三股线(其中,知识和能力为主线)拧成的麻绳,“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课标语)。因此,在学科教学中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课标语),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为外壳,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蕴涵其中。教学的主线只有一条,那就是知识与能力,知识与能力这是学科的主要特点所在,其在学科教学中的首要地位不能动摇。教学的过程只能是“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语),而不是在关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同时关注知识和能力。正确的应该是:教学中以知识和能力为主线、为重点,并同时将其他两个方面整合、融入进去。实际上,排除机械重复训练,大多的知识和能力的学习过程均自然隐含着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大多不需要在另外两个方面去刻意设计、追求,特别是为了要达到另外两个方面的目标,游离于学科知识和能力教学之外去专门设计与过度发挥。一般地,在知识和能力的教学过程中,只要心中装有另外两个目标随时加以适当的挖掘和点拨即可。例如,朗读和背诵的指导,这里表面上看好像只是知识与能力的训练,事实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均在里面,知识与能力科学训练到位了,其他两个方面的要求也就跑不了。

    新课程的语文课三是“胖”在教师没有正确理解和把握“对话”的含义,片面地、肤浅地到将其仅仅理解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口头对话”或“口语交际”。所以,小语课上常常出现“谈话、揭题”无限绕远、教学拖沓,学生接触文本太慢;常常出现大量无思维价值的“串问串答”,表面看来热闹实则为无效的“假教学”;常常出现不恰当的、过分的“分组讨论”、“教学表演”、“问题辩论”、“发散联想”等,造成师生和生生间的口头肤浅对话过多而实质性对话少、学生与文本对话少,无效教学耗时过多,教学效率不高,使课堂显得臃肿、教学发“胖”。

    其实,新课程倡导教学的过程是“对话”的过程,意在强调教师在理念和教学行为上要尊重学生,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人地位,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只是发言中的首席,教学是“双边活动”而不是“单边活动”;“对话”的实质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是教师、学生、文本和作者之间思维的碰撞和情感交流,在“对话”中师生双方有真正的“相互交流沟通、相互启发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师生之间互帮互学,形成“学习共同体”。那种如上文述及的“国旗”教学片断中的形式主义“对话”,绝不是新课程倡导和需要的“对话”。真正的、有效的“对话”应该是教师在吃透学生和教材的基础上,整合三维目标,抓住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围绕少数几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紧密联系教材以及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等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从而有效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过程。

    总之,要想克服新课程的课过“胖”倾向,最根本的是要深入学习新课标,正确理解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整合课程资源,理解、处理好教材,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如此即能使新课程的课堂有效地“瘦”下来,符合新课程要求。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