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站内文章搜索: <%=now()%>
走进沙依巴克看课改
发布时间:2004-11-18 浏览次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依巴克区2001年4月被确定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9月,随同其他37个实验区一起,开始了课程改革的实验。日前,记者在该区采访发现,由于政府重视,教育系统齐心协力,课程改革在该区正在有条不紊地扎实推进,已形成了课程改革实验进一步深入的良好氛围。

  政府重视是课改的第一推动力

  据了解,沙依巴克区成为全国的课程改革实验区是在区里五大班子的共同决定下主动申请来的,课程改革一开始,他们就按照“政府参与,专家指导”的原则,成立了“沙依巴克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教育的副区长担任,组员由区组织部、宣传部、人事局、财政局、科委、卫生局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具体负责课改的组织、协调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后,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了《沙依巴克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沙依巴克区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设置计划》、《沙依巴克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宣传工作计划》。领导小组还经常就有关课改问题进行研究,深入基层检查、调研课改方案的实施情况。为了使课程改革能够深入有效,沙依巴克区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据了解,在对教师培训、为课程改革的实施创设良好的硬件条件等方面,两年来,区政府投入的专项经费已经达到200万元。

  课程改革一开始就在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下,区长阿不都沙拉木·依明巴海说,政府应对下一代人负责,我们要给教育当好后勤部长,课程改革是大事,我们一定要稳步做好。教育局杨局长在说到政府对教育的支持时很是激动,她说政府这么支持教育,支持课程改革,投入那么大的财力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就必须要干好,再苦再难都不算什么。记者看到,政府的支持已经变成了教育部门实施课改的最大动力。由于新疆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在沙依巴克区共有中小学57所,其中有民族学校,汉族学校,也有民汉合校,如何在少数民族地区推动课程改革确实是政府在推进课改时面临的问题。沙依巴克区的政策是民汉学校同步,条件具备以后,今年9月的所有小学起始年级都将一同进入课改。

  培训保证课改的正确方向

  沙依巴克区领导认为,要进行课程改革,就必须使全区教育系统的领导干部和实验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让干部教师接受新课程理念的洗礼。为此,他们本着“领导、教师同步发展”的培训思路,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分类培训,一是教育局领导、学校教导主任、教研人员等一批人先行,参加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研修和学科培训;二是对全体教师进行了二级的全员培训,这其中既包括参加课改的教师,也包括了其他非课改年级的所有教师;三是邀请专家进行讲座。这些培训有通识培训、学科培训、专题培训,既有国家、省、市级的培训,也有区里和片区培训、校本培训。在培训的过程当中,他们本着“边实践,边培训”的原则,进行了过程性的培训和研究性的培训,使培训与教研、科研的形式相互衔接,创造了一些有效的培训方式,如“梯级教研式培训”、“捆绑滚动式培训”、“班级实践性培训”、“网络培训”等等,在培训中研究,在研究中培训,一种新的培训内涵在课程改革中发展起来。

  校长是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力量,除了参加培训,教育局还要求校长必须要时刻了解课程改革,参加学校课改的教研活动,并要求利用每月一次的校长、主任例会进行课改的培训,及时将最新的课改信息进行传达。对新分来的教师,本着“先培训再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进行岗前培训。另外,全区在各学校中大力倡导校本在职培训,要求教师经常开展一些互动式、参与式的讨论,加强自我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教研是课改不可缺少的推动力量

  在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教研部门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在对沙依巴克区教研人员的访谈中发现,教研员在课程改革中对自己的角色认识非常清楚。年轻的教研室主任孙明说起这两年来的工作如数家珍,她说教研员在课程改革中既是教师又要高于教师,去纠正教师们理念上的偏差。在课改的过程当中,教研员改变了自己以往的教研方式,走到学校、走到教师中间,与教师们做朋友,一起商讨共同面临的问题,因为课程改革是全新的。教研员不但要有宏观指导的能力,还要给予教师细致的指导。在实践中,他们“边实验、过总结、边推广”,重点课题研究与广大教师的群众性研究相结合。教研人员经常深入课堂跟踪听课,教研室经常举办课改研讨课。围绕课堂教学,他们把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作为重点,并作为全区教研常规活动的主题进行深入研讨,各学科、各学校都围绕这一教学主题制订教研计划。两年来,教研室共组织了30多场活动,每次活动都定时间、定内容、定主题、定形式、定教研思考题,同时注重以课改年级带动非课改年级。

  课程改革过程中生成的一些问题如教材问题、评价的操作问题、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大班额下学生活动的组织问题等等,这些光靠教师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教研室就会主动搭建一个平台组织一些相应的研讨。目前,全区建起了三级教研网络,即学科教研组、学校教研组和片区教研组,开展校际间的课改交流活动,并已经组织了两次全区性的课程改革研讨活动。学校内部也开始整合研究力量,建立多学科、跨学科的协作教研组,形成以教师、教研组为基础的校本教研新机制。

  教研室还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各学科课堂教学实施课改的指导性意见,为了对学校以及教师有更具体的指导,课改后的第一个学期,教研室就构建了一个“一体两性两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一体”就是回归学生主体;“两性”就是注重目标的全面性和教学过程的灵活性;“两化”即教学形式趋向个别化,教学手段多媒体化,要求学校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发展出适合各学科的教学模式。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如何评价课堂教学已经是一个突出问题,为此,在研究的基础上,教研室又及时对评价进行指导,提出了教师要对自己的课堂进行反思性的评价。

  抓住重点与难点进行科研

  评价是本次课程改革中的关键,对学校、对老师、对学生如何评价才能起到导向与监控的作用,这一点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从课程改革一开始他们就非常关注这一问题,并重点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进行了研究,并逐步构建了一个整体的发展性评价体系,体现出多元化评价原则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策略,出台了《沙依巴克区小学课改年级学生素质综合发展评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星级+评语+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操作模式,各校根据指导意见创造性地设计出了本校的能体现学校个性的评价体系和方案。

  另外,他们还针对校本课程和综合课程这两个薄弱环节,做了大量的研究与指导工作。首先,他们根据沙区所处的地域特色,建设沙依巴克区的区域性课程,以加强对学生的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的思想教育。出台了《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并就此专门组织讲座。同时,把这些课改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作为科研课题,一边研究,一边实践,一边指导。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