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站内文章搜索: <%=now()%>
六安市2003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报告
发布时间:2004-11-18 浏览次数

    一、试题评价
    今年中考语文试卷与往年相比,让人耳目一新。试题既紧扣《教学大纲》,又符合《中考纲要》;既注重内容覆盖面,又联系了生活实际;既考查学生文化积累,又检验了学生语文能力的运用;既体现审美情趣,又辩证地看待自然。反映了语文改革的方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了一个“新”字
    选材新:阅读分析材料全选自课外。《阳光,是一种语言》为散文,既有象征意义又富含哲理,能比较全面考查学生语文素养。《大自然的智慧》为科技说明文,让考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学生环保意识。话题作文《体验》运用寓言故事引导考生体味话题内涵,让学生体验生活、体验人生,“人文”精神得到很好体现,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表。看图写话的试题形式新、内容新,“非典”话题在试题上出现,反映了命题者注意了语文和现实生活的关系。
    考查方法新:今年中考语文试卷从题型上看不同于往年。往年三大块:积累、阅读、写作,而今年六大题。现代文阅读全在课外选材,增加说话题和文章修改,阅读理解增加了开放性试题,命题思路重在考查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体现考查新思路。卷面书写8分,这是历年来考试所没有的,更是一新。形式上,今年中考语文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有别于以往的中考语文试卷形式,对考生来说是与高考接轨,有利于以后的学习,对阅卷教师来说,方便了装订、批阅、统分等工作,得到了阅卷老师的认可。

    2、开放与限制相结合
    题目的设计与评分标准都注意了给学生留出探讨空间,倡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也作了较为明确的限制,现代文阅读特别强调了对文本的解读,试卷设计了一些较为开放的题目,考生可以自由发挥,如现代文阅读第8小题和第13小题;对脱离文本或与文本主旨不合的答题作出“原则上不给分”的规定,避免了判分的随意性。又如作文话题“体验”也很开放,让考生有话可说,有真情实感可抒写,但也在导语中对审题与选材进行了适当的限制。

    3、梯度合理,难易适中
    一份语文试卷,特别是中考这种选拔试卷,要有一定梯度,基本题、中等题、提高题比例要合理。今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作了科学安排,如第一大题、文言文默写、阅读题的选词等均为基本题,约为30分;作文题考生不跑题即能得个及格分,33分;而阅读(包括文言文阅读)大部分为中等题,约占50分;阅读中开放性试题及文言中人物评价为提高题,约占30分,这样,一般考生都能得及格分,优秀考生也有用武之地。

    总之,2003年我省的中考语文试卷倡导了语文教改的方向,堵死了因循守旧的教法,指明了今后语文教学的路子,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二、答卷分析
    1、数据统计
题号             分值           平均分              难度           标准差                  区分度
1                 2              1.72               0.86            0.69                   0.33
2                 2              1.11               0.55            0.99                   0.21
3                 2              1.22               0.61            0.98                   0.22
4                 5              2.89               0.58            1.22                   0.48
5                 5              2.86               0.57            1.93                   0.53
6                 4              1.64               0.41            1.29                   0.54
7                 4              1.65               0.41            0.85                   0.34
8                 5              2.70               0.54            1.41                   0.45
9                 4              3.88               0.97            0.52                   0.14
10                6              1.49               0.25            1.46                   0.42
11                4              1.77               0.44            1.47                   0.50
12                3              0.38               0.13            0.70                   0.15
13                5              2.63               0.53            1.31                   0.46
14                6              4.72               0.79            1.70                   0.60
15                4              2.51               0.63            1.46                   0.61
16                3              0.72               0.24            0.84                   0.41
17                4              2.55               0.64            1.32                   0.45
18                4              2.57               0.64            1.40                   0.38
19                4              1.14               0.28            1.02                   0.23
20                3              2.30               0.77            0.81                   0.41
21                8              4.45               0.56            1.77                   0.49
22                55             38.78              0.71            5.18                   0.60
书写              8              6.00               0.75            0.99                   14.24
总分              150            91.70              0.61            14.24                  1.00

    以上统计数据表明:
    (1)得分率最高的是第9小题,接近满分。其他大部分题得分率也在50%以上。说明我市语文中考成绩较好。
    (2)得分率最低的是第12小题,得分率仅为13%,这题可能是考生答题与答案差距太大所致。本题在批阅时,老师们对答案意见也很不一致。
    (3)得分率较低的是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这些题客观上比较活,学生回答准确的难度比较大,但也同时表明,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不高,阅读教学有待加强。
    (4)卷面分总体比较高,因为是首次独立评分,所以阅卷教师把握不准,各县区标准不尽相同,县区之间分数有点差距。

    2、答题情况
    第一大题的第1题答分率较高,第2、3题一般化。第2题关于字形正误的判断,不少考生错选C项,估计是不能判别“和煦”的“煦”与“熙熙攘攘”的“熙”的不同。第3题成语选用,误选B项的为多,当是对“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不攻自破”与“迎刃而解”辨析不清。
    第二大题中,第9小题得分很高,区分度不明显。第10、11、12三题难度较大。从考生答题情况来看,部分考生能够深入研读文章,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并能抓住关键字词,解答问题,充分展示了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较高的语文素质。如第5题,大部分考生都能准确地概括阳光语言的特点。但也有一些考生阅读能力较差,把握不住文章的要点,丢分较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审题不明,答题不合要求。如第4小题答出了画线句子以外的词语。如“微笑”“对话”“昂起头”等。第5小题未从原文①-④段中解答“阳光语言”的特点,而答一般语言的特点“生动”“简洁”“易懂”等,或答“阳光为我们生活带来了好处”“有赤橙黄绿青蓝紫”等。第6小题答“这些都是自然造成的”等。第7小题答“阳光照着我们生活,这一切我们都明白”。第8小题未用比喻,或把“阳光”等同于“太阳”,答“阳光是一个燃烧的火球”。第11小题答成了对“深意”的解释,如:“深意是有其他的意思或用意”、“深刻的意义”。
    第二,信息筛选整合能力较差。或不能按要求筛选信息,抓不住主要信息,如对6、7小题的解答。或脱离文本,随意发挥,如答第10小题为“世界上的任何一种动物都要被斗败”,又如答第7小题“踏踏实实地为自己的事业奋斗就能听懂,拥有很渊博的知识就能听懂”,“辛勤、朴实,有一副红润的健康的面孔,明亮清朗的心情”等,岔得很远。
    第三,阅读不透、理解有误。如第10题,不少考生回答“人的大脑使人体细胞相互协调”,“大脑创造了人体难以形容的美”,没有弄清楚“大自然”的作用。甚至有的考生对文章观点理解有误,如第13小题,有的回答“人能征服大自然”、“人和大自然是对立的”,把文章的观点弄反了。之所以出现这些错误,主要是没能认真阅读原文,对文章理解不深不透,也缺乏回答问题的基本技能。比如第13小题,应当先提观点,再加以阐述,而有的考生没有提观点,直接阐述,语言逻辑性也不强,这样当然得不了高分。
    第三大题的第14小题能得满分的大约占1/5。绝大多数考生不是选做6题,而是8题全做,多少有点投机取巧的心理,或者说考生不愿意放过一点得分机会,批阅时我们的原则是“只管对多少,不管错多少”。此题得分率不高,主要是因错别字和汉字书写不规范而扣分。错别字较多的如“沉舟”写为“乘舟”,“蜡炬”写成“蜡矩”,“泪始干”为“泪使干”,“斜晖”为“斜辉”,“脉脉”为“漠漠”或“默默”,“河山泪”为“山河泪”等。汉字多笔画和少笔画的也不少。
    第15题的两小题中,第一小题写不出的较多。有不少考生错写“三人行,必有我师”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有不少因错别字而扣分的,如将“择”写作“则”,“善”字少一横。第二小题有考生将“山重水复”写成“山穷水尽”,“柳”字少写一撇,“又一村”写成“又一春”。
    第四大题中的第16小题得分率极低。这一题是解释字词在文中的意思,三个词解释全对的几乎没有,只有解释“翼然”一词的正确率稍高一些。
    第17题,得分率较高。失分的主要原因是考生翻译时不能做到字字落实。“因以为号焉”应译为“因而用它作为自己的号”或“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不少考生或漏译“以”字,或简单照录,如“因而以它做了自己的号”;另外,将“号”错译为“名字”的也不少。
    第18小题,用文中句子填空,第一小题填错的不多,第二小题填错的较多,大都错成“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对“总领山水自然环境描写”的意思及其相应的文句把握不到位。
    第19小题中第一小题答错的居多,只有极少数考生能答到“忘怀得失”。第二小题多数能答出原文文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或“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由此看出,考生往往心知大意,但若无文本的恰当语句可利用,自己难以找到合适的语言表达。
    第五大题,这一题包括两小题,即第20题图表分析和第21题改错题。
    第20小题的图表分析从得分情况来看,比较理想(分值3分,考生平均得分为2.3分),说明大部分考生都能理解图表的含义,但从答题情况看,也有理解不全面或语言不简练的毛病,说明考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21小题改错,考生做得不错,但阅卷教师反映其中的第(3)小题错误率较高,说明考生平时阅读量不够,语感尚有不足。也有不少考生读题不准,以至于到画线句子外去乱改。语序调整题,得分率比较高。

    作文题分析:
    今年我市大部分学生作文在二类中至三类下之间,优秀作文不多,抽样统计,作文平均分为38.78分。
    首先从审题看,大部分考生都能扣住话题,围绕“体验”来写,有的写自己对家务活的体验,有的写自己第一次演讲的体验,有的写自己参加竞赛的体验,也有写自己第一次打工的体验,大多能扣住题目中的“人生体验”。但也有少数考生,对题目中的信息和要求视而不见,我行我素,或是对题目理解有误,导致其作文不着边际,甚至有的学生大谈“诚信”,大写特写“失败是成功之母”,“奋斗才能成功”等等,离题甚远。
    其次是立意和选材。立意和选材是最能体现一篇文章格调、品位、境界的高下,决定着得分的高低。大部分考生在立意上都没有太出格的,说明他们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有正确的取向。但也有极少数考生立意上存在问题,在文章中流露出一些消极甚至是颓废或者偏激的观点。与立意方面的问题相比,选材方面的问题更大一些,要么上台演讲,要么下田干活,要么成绩滑坡,要么感情受挫,洋洋洒洒一大篇,真实体验不多。选材狭窄,认识肤浅,内容单一,千篇一律,可以说是考生作文的通病。甚至有些考生的作文生般硬套,牵强附会,不论什么事情,什么人,一概拉过来,套上“体验”的帽子,然后发几句感慨议论,就算是一篇文章。事实上,同样的选材,只要能精心组织,认真写作,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完全可以写出好文章。例如写早恋,一篇题为《我的第一颗青苹果》的文章,写“我”在朦胧中对一位男生产生了好感,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认识到了“在这个阶段,恋爱永远是一颗苦涩的青苹果,理想与奋斗才是我真正的未来。”文笔优美,感情细腻真挚,语言流畅,得到了阅卷组老师的一致好评。还有一篇文章,写“我”因同学屡屡发表文章而感到羡慕,向其请教却遭到讽刺,于是发愤努力,终于取得成就。文章在选材上并无出奇之处,但形式新颖,结构严谨,语言质朴,情感真实,题记和尾声安排得恰到好处,处处透露出深厚的写作功底和扎实的语言基础。
    再次是内容和形式。许多考生拟的题目大而不当,宽泛、俗套,例如“人生的体验”、“生活的体验”、“谈体验”等,有不少考生干脆就直接把话题“体验”作为题目。有的题目单调乏味,例如“干农活的体验”“做家务的体验”等等。须知“题好一半文”,有的考生在拟题上就比较下功夫,例如“一片树叶一轮春秋”、“我的第一颗青苹果”、“心灵日记”、“鱼的哲理”等,新颖别致,有文采,有内涵。在形式上,不少考生显得缺乏创造力,几乎都是“引入话题--叙述事情--体验感受”的模式,甚至有的考生干脆就是“三段论”:第一自然段引入话题,第二自然段叙述事情,第三自然段体验感受。还有“二段论”乃至“不分段”的。相形之下,一些好作文,往往能别具匠心,如有的作文采用电影蒙太奇手法,有的采用多幕剧的形式,有的以名人名言作为题记,对内容的表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有的考生能够引用诗句名言,采用多种修辞手法,给文章增添了不少亮色。
    再者是文体与表达。从整体看,写记叙文的考生较多,占了一大半,议论文次之,散文也占有一定比例,寓言、戏剧很少,诗歌、文言文则只有极个别考生采用。就得分而言,记叙文的得分普遍要高些,这可能与“体验”这一话题适合写记叙文有关。从表达来看,大部分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只能说是“过得去”,少数考生语言平谈无味,而且还有不少词不达意的。有的考生错别字连篇,句子文白夹杂,东拼西凑。生动、形象、有文采的作文不多。
    最后一部分是卷面书写。今年卷面书写的变化有两个,一是分值增加了,由原来只对作文卷面书写改为包括整个试卷的卷面书写,可见对书写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加。遗憾的是,不少考生的卷面书写都不太理想。或者是字迹潦草,难以辨认,或者是歪歪斜斜,不够美观,有的考生错别字多,滥用不规范字,例如“々”,就有不少考生使用。还有的考生,字迹虽然工整,但涂改太多,卷面显得非常脏,影响了得分。从阅卷情况来看,卷面书写差的,其作文得分一般也不高,一是书写差容易给人语文基础差,学习不认真的感觉,二是字迹潦草,句子难以辨认,无疑影响老师对文章的评判。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