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站内文章搜索: <%=now()%>
异彩纷呈的课堂教学 生动鲜活的反思案例
发布时间:2004-12-9 浏览次数

 

异彩纷呈的课堂教学    生动鲜活的反思案例

——对市小语青年教师优质课评选课的几点反思

                 霍山县教师进修学校    杜应祥

    市小学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评选工作于5月17-21日在市城北小学举行。全市五县四区22位青年教师展示了22节生动鲜活、异彩纷呈、各具特色的教学课,不仅体现了我市青年教师良好的教学素养、专业化水平,也展示了我市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丰硕成果,更对如何进一步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反思案例和值得探讨的话题。

22节语文教学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展示了参赛教师良好的教学素养

1、表现了良好的心理素质。走上教学工作岗位不久的青年教师们能敢于积极参与这次大赛,并能以“重在参与,重在学习”的良好心态对待比赛和评审结果,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沉着、自然的教学情态和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充分地体现了青年教师们良好心理素质。2、表现出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许多教师在板书设计、口语表达、教学情态,以及对教材的把握、处理等方面都表现出较为扎实的功底。3、表现了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有的教师课件制作别具匠心,媒体运用娴熟自如;有的教师简笔画,信手拈来,惟妙惟肖;有的教师多才多艺,写、说、唱、演技能集于一身;还有的教师课堂教学起转承合收放自然,张驰有度,挥洒自如。

二、体现了崭新的教学理念

    所有参赛教师都力求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按修订版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来设计教学,在教学环节中落实“三维目标”,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亲切的教学氛围,开展多维对话,积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运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发展。尽管在某些方面做得还不尽如意,但至少说明老师们已有新课程的理念,并敢于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大胆的尝试。

三、汇聚了丰富的教学内容

    选手选择的课型中,有传统篇目,有新编课文;有人教社修订版大纲教材,也有苏教版的新课标实验版教材;有讲读课文也有阅读课文,有诗歌、童话、文言诗、记叙文、说明文,还有单元练习(读读背背)。不同版本,不同体裁,不同类型的语文教学,承载了异彩纷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使大赛呈现出繁花争艳的局面。

四、运用了现代化教学媒体

   几乎所有的参赛教师都制作了课件,运用了多媒体。现代化媒体的运用开拓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丰富了教学内涵,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不仅创设了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尤其是在市城北小学薛玲老师的《海底世界》和霍山下符桥镇中心小学李良柱老师的《太阳》这两篇说明文的教学,通过多媒体的运用,让学生轻易明确地看清了海底光线图、光点图和海底动物“窃窃私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认识了太阳“远”、“大”、“热”的特点。

五、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教学特色

    从整体上来看,本次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体现出语文教学活泼开放的创新思维,又表现出异彩纷呈的个性特点。李娟老师多才多艺,机智敏锐,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叶焰老师语态亲切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学生如沐浴轻风细雨;范士群老师紧扣文本,层层引读,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走进文本,走进角色,教学如行云流水,无雕饰之痕迹;黄丽丽老师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用心去体会文本,用心去感召孩子,从心底里发出了“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李良柱老师的教学潇潇洒洒,驰张有度,收放自如。王露、冯娟、鲍凝志等老师用童心,激童趣,教童话,走进孩子的心灵,与学生平等对话;徐忠俊、王康桃等老师沉着老练,稳扎稳打,抓住要点,举一反三。不同的教学,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教学亮点,让课堂本身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通过优质课评选让我们看到了全市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硕果,也发现了一批综合素质较高、教学基本功扎实,具有个性特点,且有很大潜力和发展前途的优秀青年教师,他们将在刻苦磨练,不断反思中逐步成长为我市语文教学改革的骨干力量。

生动鲜活的教学让我们品尝到了语文教学改革丰收的喜悦,也给我们提供了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  教学设计的问题

    参赛教师提供的教案有三个方面问题:一是少数教师教学设计过繁,将堂上自己要说的每句话、把学生要回答的话也写在教案中,并且在堂中,也就如此去实施,竭力把学生的思路、话语,都引入到事先设定的框架中去。二是极少数教学设计又过分简 略,只有空洞的教学目标和一个粗略的教学流程。这种教学设计,势必在实施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三是教学设计者不能很好地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特点,抓住教学的重难点和突破口。有的把阅读课上成讲读课文;有的把只要求“读读背背”的小练习,当作一节完整的课来上;有的抓不住文本的特点和关键,课堂教学改不掉“串问”“串讲”,在枝节上兜圈子,师生都走不进文本中去,形式单调,费时多,效率低。

    教学设计就是为教学实施设计的蓝图,要在理论的指导下,深入钻研教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重难点,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学设计要有路子,不能设框子。新课程强调:教学不是给定的要素,而是在教师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自我的多维对话中不断生成的过程,在生成中解决学生在对话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有“生成”教学理念,学会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同时要能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来组织构建教学内容。

二、  教学实施中的问题

   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自身规律来实施教学,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一般要经过“读通——读懂——会读”过程。“读通”就是要扫清文字障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逐步做到有感情,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这是阅读的基础。“读懂”,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感悟、体验、对话,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表达方式和技巧,这是阅读的关键环节。“会读”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掌握学习方法,与文本进行深层次对话,对文本提出质疑或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会知识迁移,去阅读其它文本,这是阅读的延伸与拓展。但少数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没有很好地把握住这样三个层面,而是违背语文教学的自身规律,或急于求成,或游离于文本。这次优质课评选要求上第一课时,作为第一课时的语文教学应该干什么,达到什么目标,有些教师弄不清楚。第一课时一般来说,如果课文较长,生字词多,读通的难度大,可把主要目标定位在“读通”上;如果课文不长,生字词少,比较浅显,可在“读通”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读懂。有的教师总是热衷于课文的分析讲解,而不重视让学生“读通”,学生读一两遍课文,生字词没有完全认识,读不成句,就开始师生研究讨论,课堂尽管热热闹闹,教师讲得声情并茂,学生还是“雾里看花”。在“读懂”这个环节上有的教师重讲解、分析、提问,轻感悟、体验,许多问题是教师讲懂的,不是学生读懂的。有的教师甚至在一节课中把一篇课文的各个环节都点到了,只追求过程的完美,而不讲究教学实效,生怕公开课不好看、展示不了教学才能。事实上评价一节课好不好,不是看你的教学过程多么完美,教师个人的讲解多么精彩,而重在看教师是否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是否让学生真正有收获、有进步、有发展。因为一节好的语文课不是教师讲懂的,而应该是学生学懂的。还有的教师在课前熟悉学生时,对教学内容作了过多的渗透,课堂上学生实际已经没有了问题,殊不知“没有问题的教学是最有问题的”。

三、  分组活动合作学习的问题

    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许多教师都在尝试“分组学习,合作交流”。这种尝试是必要的,但并非不管什么类型的课,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都要“分组合作”。任何一种学习形式都要与学习内容完美结合,而且必须为完成达到教学目标服务,不能为形式而形式。分组学习,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分组前,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考虑如何分组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获得最佳学习效果。二要考虑所学内容要不要、适不适应分组讨论。简单问题一看就明白,一点就通,何必要一分一合,耽误时间,把课堂弄得哄哄乱?三是在分组学习中,要有明确的分工,让每个学生都有具体的学习任务,使好中差的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都各有所得。分组学习不能成为优等生的展示台,学困生的避风港。四是要注意组织引导,进行监控,预防有些学生不在积极执行合作学习任务。有的教师在分组学习中不会走近学生,学会倾听,进行有效引导。这样的分组学习浪费了教学时间。五是分组学习之后,要交流学习情况、评价学习效果、分析得失,教师要参与评价,对学生的发言作适当引导、补充、更正。

四、多媒体运用的问题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语文教学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但媒体的运用必须与教学内容相整合,让媒体成为达到教学目标的最佳途径和手段,而不要成为教学的累赘。在少数课例中,有这样几种不良现象,一是因课件不是本人设计制作,没有融进自己的教学思想,用起来僵硬、牵强;二是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制有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就按既定课件一步不差地演示下去,一遇新情况便束手无策,往往应付了事。整个教学因受课件的牵制没有应变,没有自主发展空间。三是有的教师现代媒体操作不熟练,运用显得十分笨拙,教师运用媒体的操作技能还有待提高。四是有的教师把不应该制成课件的内容,也制成了课件,上课游离文本,如把文本上的段落文字搬上屏幕,学生看到的只是屏幕上这段孤立的文字,而不能联系上下文来朗读、理解。有些用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问题,也要用课件来展示,不仅不能充分发挥媒体的辅助作用,而且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这样做是得不偿失的。

五、  学评价中的问题

    新课程十分注重对学生运用激励性的评价,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要促进发展就要注重正面引导,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及时检测自己的学习行为,发扬优点,改正不足,向新的目标迈进。但少数教师的教学评价过于笼统,到底好在哪,学生并不明白。有的教师为了表现自己对学生的宽容和“激励”功能,对学生不够满意或比较糟糕的表现也不置可否,甚至加一句“你也不错”。教师的评价要从教学实际和内心出发,“对”与“错”要让学生明明白白,并有改进的方向、发展的目标。指出不足,善意地帮助学生去改正缺点或错误,同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是学生成长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样是教师爱心的体现。

    优质课评选工作虽然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却很多,让我们在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我想这才是我们活动的真正目的。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