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站内文章搜索: <%=now()%>
六安市2005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发布时间:2005-12-29 浏览次数

 

我们从本市2005年高考语文试卷中随机抽取43本(共1290份),对第Ⅱ卷各题的答题情况以及失分因素作了较为细致的研究与分析,基本了解了我市2005年高考语文的整体水平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更好地指导我市今后高中语文教学,尤其是毕业班的复习教学工作,现将分析情况汇总如下。

一、试题特点简评

较之2004年,2005年高考语文试卷稳中有变。“稳定”主要表现在:其一,一以贯之地坚持“关注生活,接近学生”的新课标思想。无论是试题选材还是题目设计,都体现了语文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都与学生学习、应用语文的实际紧密联系。其二,整体结构和常规题型基本保持不变。例如第Ⅰ卷的三大题除题量减少外,题型无任何变化;第Ⅱ卷大部分题目也仍是熟悉的面孔,像作文仍是前两年的二元关系类题型。

“变化”主要体现在:其一,题量减少,试卷更具张力。全卷由2004年的25道题减少到21道题,这样考生有较充裕的时间阅读试卷材料,开启解题思路,准确周密地拟定答案,规范、整洁地书写答案,从而克服了试卷题量大、考生答题匆忙、降低检测信度的弊端。其二,Ⅰ降Ⅱ升,试卷结构板块漂流。Ⅰ卷客观选择题较去年减少了4道题,分值减少12分;Ⅱ卷题量保持不变,但分值增加,且第17小题的现代文阅读客观选择题改为主观解答题。试卷结构重心倾向第Ⅱ卷的主观表述题型,体现了汉语检测的特点。其三,新题登场,“试验田”里呈“亮点”。人们称高考试卷第六大题(语言表述题)为高考的“试验田”,常有新题型出现。2005年高考试卷这道大题中的3道小题都是新题:从一段话中提取关键词,为一次班会拟主题词,代人写请柬,三道题都是对考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检测,突出了“生活语文”的理念。其四,回归“本真”,作文命题趋于生活常态。前些年高考的作文命题或直接或间接地过多地关注“焦点”,2003年、2004年已逐渐淡化“热点”,2005年更为明显,对未来的作文教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引导师生在写作及其教学中走出跟“风”追“热”的误区,更多地关注常态生活,思考人生真味,写出“本真”文章。

二、Ⅱ卷得分情况抽样统计

Ⅱ卷共有四大题,分值依次为23221560,从我市五县三区高考试卷中随机抽出120份(文、理科各60份),统计结果如下:

类别

理工类(60份)

文史类(60份)

题号

应得分

1380

1320

900

3600

1380

1320

900

3600

实分分

888

838

574

2660

830

766

550

2578

平均分

148

14

10

44

14

13

9

43

得分率

64

63

64

74

60

58

60

72

从上表看,我市今年语文高考成绩的特点:其一,理工类各大项成绩均高于文史类;其二,与2004年比,文理科各大题得分率有升有降有平,即第四、五两大题有所下降,第六大题上升,第七大题基本持平。基于此,我们认为,语文教学任重道远,一定要有长远意识,贯彻新课标精神,力争大面积提高我市语文教学质量。

三、各大题的基本情况及分析

(一)、第四大题

本大题含3道小题,共23分,考查的内容是文言文翻译、古代

    

 

   

文科抽样60

理样抽样60

实得分

平均分

得分率

实得分

平均分

得分率

11

10

600

367

612

612

380

633

63.3

12

8

480

272

453

566

270

45

56.3

13

5

300

189

315

63

210

35

70

诗歌赏析和名篇名句默写,我市考生答题情况抽样统计如下:

 

 

从表中看出,文、理科考生得分率较去年有升有降,第11题、12题的得分率低于去年,第13题的得分率高于去年。下面具体分析各题答题情况。

11小题。该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较去年而言,呈现出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考查点密集,涉及诸多重要实词(如“口腹”、“罢”、“笃”、“愈”、“佑”、“勤”、“恪”等),虚词(如“所”、“为”、“悉”、“而”、“遂”等)和句式(如判断句“……吾所不为也”、状语后置句“危笃若此”、反问句“此岂非天佑其勤恪也”等);二是加大了试题的分值(比去年增加2分),成为整个试卷除作文外分值最高的一道题。由于试题难度加大,考生得高分者寥寥,得4分以下的几占半数。具体的答题失误表现在:

一是错译。关键词错译,如将(1)句中的“口腹”译为“嘴巴”、“食欲”、“口头命令”、“话语”等,将“罢”译为“罢免”、“废除”、“算了”、“取消”、“拒绝”等,将(2)句中的“危笃”译为“危险”、“危难”等,将“愈”译为“减轻”、“严重”等;句子错译,如将第(1)句译为“裴侠说:‘让这些说话想当我的奴隶的人,我不会用他们当奴隶的。’让他们死心吧”,将第(2)句“此岂非天佑其勤恪也”译为“这是皇上所不一定能做到的啊”,错讹之处,令人啼笑皆非。

二是漏译。一种情况是该译的关键词未译,如把“以口腹役人”译为“因为口腹役使别人”,未将“口腹”译为“饮食”;又如把“裴侠危笃若此而不废忧公”译为“不忘考虑公事”。另一种情况是译文中无端地丢弃关键词,如把“乃悉罢之”译为“于是打发了他们”,漏下“悉”字未译;又如把“裴侠危笃若此而不废忧公”译为“裴侠生病而不忘考虑公事”,漏下“若此”未译。

三是赘译。译文画蛇添足,胡乱添加原文没有的意思,例如将“以口腹役人”译为“以吃的东西向服役的人征税”,“征税”一词纯属赘疣,又如将“吾所不为也”译为“这是我所不屑去做的”,“不屑”一词明显多余。

此外,还存在着译文不“达”,生硬翻译等毛病。

12题。该题重点考查赏鉴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一问难度虽不大,但考生答题失误颇多,得零分的至少在60﹪;第二问难度稍大,自然出现了诸多错误。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答非所问。例如指出诗歌三、四句使用的修辞手法,许多考生的答案是“描写”、“抒情”、“陈述”、“类比”、“象征”、“衬托”、“直接描写”、“借景抒情”、“以景写情”等等,均因与题干要求相左而被判为零分。

二是词语误解。例如,有的考生将诗中“草萋萋”的“萋萋”理解为“凄凉”,有的考生将“涧水东流”理解为“滔滔大水向东流”,还有的考生将“鸟空啼”理解为“鸟对着空山哀啼”,语意不明,解题自然障碍重重。

三是泛泛而谈。部分考生只是搬用“借景抒情”、“移情于景”、“情景交融”、“寄情于物”等诗歌鉴赏术语,未就诗歌内容作出具体分析。另有一些考生仅在“景”和“情”这两个字上绕圈子,如答“本诗情景交融,以感情来衬托景物,以景物来衬托诗人的内心感受与情感”。如此作答,也几乎不得分。

四是凭空发挥。例如对第二问的回答,说“充满对往事的怀念和对现今的无奈”者有之,说“抒发怀才不遇,空有一腔报国之志无法伸张”者有之,说“暗示作者对自己仕途前景一路看好”者有之,说“抒发自己的孤单和离别之情”者有之,说“表达作者才能无人欣赏,只能莫莫(默默)无闻”者有之,这些答案都凭自己主观臆测,纯属无稽之谈。

五是答题不全。第二问要求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自然要从两个方面回答,而有些考生只谈“景”而不言“情”,或只说“情”而不提“景”,结果只判给一半分。

13题。该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提供两题,任选一题。第一小题出自高中课本,要求默写全篇;第二小题要求默写名篇中的名句,特点是课内与课外兼顾、初中与高中兼顾、诗和文兼顾。如此命题,无论是高中课文中的古诗文篇篇过关的功夫型考生,还是意在古诗文苑里撷英的聪慧型考生,都可凭借自己的实力拿到这5分。但是,卷中也暴露了两种值得注意的现象:一是选熟避生,即选做默写高三新近学习的《旅夜抒怀》的居多,选做默写先前学习的古诗文名句的偏少,这说明学生平时在这一方面下的功夫还不够深。二是两极分化,一部分考生得满分,而另一部分考生得零分,悬殊明显。

卷面上失分最严重的还是错别字,例如“危樯独夜舟”中的“危”、“樯”普遍误写为“微”、“墙”,“官应老病休”中的“官”、“休”普遍误写为“关”、“修”,“星垂平野阔”中的“星”普遍写为“心”,“风景旧曾谙”的“谙”普遍误写为“暗”。

(二)、第五大题

现代文阅读在保留传统题型的基础上又有适量的创新,舍弃了多年来一直设置的多选题,分值由原来18分增加到22分。四小题分别考查重要词语的含义, 关键语句的作用,归纳内容要点,评价作者的思想情感。本大题抽样得分统计如下:

 

题号

每题

分值

应得

总分

文科抽样60

理科抽样60

实得总分

平均分

得分率

实得总分

平均分

得分率

14

4

240

184

3.07

76.7%

206

3.43

85.8%

15

6

360

165

2.75

45.8%

200

3.33

55.6%

16

4

240

188

3.13

78.3%

220

3.67

91.7%

17

8

480

229

3.81

47.7%

242

4.03

50.4%

总分

22

1320

766

12.76

58%

868

14.46

65.8%

 

从上表可以看出,第五大题得分偏低,文科考生又低于理科。第14小题、第16小题得分较高;第15小题、第17小题失分情况非常严重。

失误主要表现在:

1.粗浅阅读,缺少整体把握意识

整体把握是读懂一篇文章的关键,选文的主旨是通过对“一日春光”的描述表现作者对北平春天的复杂情感。全文的思路:首段总写自己对北平春天的强烈期盼之情;⑵-⑻段写自己不相信北平的春天及其憎嫌之情;⑼-⒄段具体描述“一日春光”及作者对“一日春光”的满意之情;最后两段因欣赏“一日春光”生发出对北平春天的感受,满足中又有遗憾。

不少考生因为未读懂原文或是肤浅地理解文章,没有把握文章主旨,因而答题中出现了明显的失误。比如14题,“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的“吞咽”的含义是什么?作者说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有的答成“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似箭的感叹”, “表达了作者对今年北平春天的失望,但又必须接受的感情”。如此作答,答非所问。第15题,“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有的考生答成“作者眼中的春天,不是柳叶嫩黄,就是杏花的残花败蕊,破坏了作者心中春天的形象”,这样的回答,似是而非。第17题第1问,为什么最后却只对“只有一日的春光”深感满意,第2问,作者在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这里的“遗憾”指什么?这一大题集中体现了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评价,因为不少考生未读懂原文,本题失分最为严重,比如将第1问答成“在长时间的盼春寻春中,作者不再去自寻烦恼,去惹那如海的愁绪”“看到恰到好处便辞谢主人回来,没有享受到自己满意的地步”“作者对春天悄悄溜走感到悲伤”等等。原文中明明有“满口余香”“深感满意”等字眼,上述回答,明显违背了原文主旨。第2小题,作者“遗憾”的是春天来得太晚,让她等待得太痛苦,表现的还是作者对春天的热爱、留恋之情,但不少考生把“遗憾”理解为“对自己不能天天去看海棠表示遗憾”“作者未能好好珍惜春光珍惜春天而遗憾”,或者是“作者对以前不相信春天的后悔”“春天没有早一点让作者看到,让作者心灰意冷”等等。

2、眼光狭隘,缺少通篇观照意识

考生在答题只见局部,不见整体,抓住一鳞半爪便作答,造成严重失分。第15题,“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个问题涵盖了文章前半部的内容。答案包含了三个要点:①苦苦等待春天,春天却迟迟不来;②许多次春天刚一露面,就被寒风冷雨驱散;③到处寻找春天,却发现春天早已远引。而许多考生只答到或隐约地提到其中的一点,比如“春天即将过去,但作者还没有感觉到春天的气息”,或者说“作者总是认为春天来迟了”,有的说“春天的景象被自然一次次地摧毁”,这些回答,通常得不到一半分。第17题,为什么最后却只对“只有一日的春光”深感满意?这一问涵盖了文章后半部的内容,答案包括两点:①一日的春光烂漫、骄奢、光艳,使作者感受到了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②这一日的春光,酬报了作者九十日的苦苦期待,作者不再怨恨春天。不少考生简单答成“因为这一天是九十天中惟一的春天,作者看到了喜爱的海棠,因此感到满意”,回答不周全,也很肤浅,自然不能得高分。

3.匆忙答题,缺少题干审读意识

题干中含有问题指向、答题要求、字数限制、赋分情况等信息,忽略了任何一点信息,都有可能事倍功半。比如第15题,这里“吞咽”的含义是什么?题干中的“这里”就意味着“吞咽”一词不是词典上的释义“吞食”,而是语境义“尽情地享受”,但是,仍然有为数不少的考生不看题干,望文生义,机械回答“吞咽” 是“指难以入口,尽量地把它吞下去”“消磨、无聊地打发时光”。第16题,请简要概括作者深爱海棠的原因,题干中的“简要概括”,就提示考生不能照抄原文,不能只就局部作答,而有的考生没审清题目的要求,断章取义地摘录了原文中的一两句话,自然不能得高分。今年阅读题在设计时,常常是一大题中包含了两个小问题,比如第14题、第15题,许多考生只回答了一个问题,这也是审题不清造成的。

4.照抄原文,缺少整合提炼意识

“筛选并整合信息”是《考试大纲》近年新增的内容,也是近年考卷中的必考题。整合的关键是找到答题区域,找到相关语句,然后提取主要信息,归纳整理成答题要点。比如第16题,简要概括作者深爱海棠的原因,答案应该从第10段、11段中整合提取为“作者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海棠虽然无香,但她浅红淡白,绿叶掩映,色彩宜人,秾纤适中,充满生机”,其中“浅红淡白”由文中“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压缩得到的。因为缺少整合意识,有的考生只照抄第10段的“东坡恨海棠无香,我却以为若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有的仅照抄第11段的“海棠是浅浅的红”至本段结束“同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既不全面,也不简洁。第17题第1问:作者为什么对“只有一日的春光”深感满意?有的考生抄录原文“春在九十日来无数的徘徊瞻顾,百就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恣情地一放”,既没有找到答题区域,又没提炼整合,自然不能得满分。

5.袭用术语,缺少分析阐释意识

现代文阅读问题和答案之间有一定的逻辑联系,答题时要揣摩题干,通过分析阐释,明确而具体地回答问题。第15题,“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后一问的答案是“欲扬先抑,突出下文的一日春光”。本题是针对文章的表现技巧设计的,许多考生没有真正理解这种反复的作用,只是笼统地回答“起强调作用”“吸引读者兴趣”“引人思索”“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增强文章的思想性,深化主题”等。这样的回答,只有空洞术语,缺少分析,不能令人信服。

6.随意发挥,缺少尊重文本意识

现代文阅读所有问题的解答都必须建立在对文本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否则再好的表述也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有的考生答题时完全抛开了选文,仅凭自己的主观想象作答,结果自然徒劳无益。例如,将第15题作者为什么反复说“我不信了春天”,答成了“因为北平的气温很低,表现了中国南北温差之大”;将第16题要求概括作者深爱海棠的原因,答成了“海棠造型优美”“海棠的全身透着纯真质朴的气息,象征着生活中的人们”“海棠楚楚动人而又不缺乏少女的害羞”等;将第17题这里的“遗憾 ”指什么,答成了“自己的春天已悄然逝去,现在只能看看别人和回望自己的春天”“也许该来的终究会来,大自然有其自身的规律”“看不到希望的光明,思想比较消极”等等。主观臆断,离题千里,这样的回答通常被判为0分。

(三)、第六大题

第六大题共315分,富有人文性和生活气息,题型新,考法活,着重考查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即考查学生语用的简明连贯得体。现将文理科抽样得分情况列表如下:

得分

文科抽样60

理样抽样60

实得分

平均分

得分率

实得分

平均分

得分率

18

4

240

139

2.3

58

144

2.4

60

19

6

360

219

3.7

61

232

3.9

64

20

5

300

198

3.3

66

206

3.4

69

从上表可见,我市考生此题得分尚可,但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现分析如下:

1.缺乏准确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第十八题,要求考生能准确地筛选文中的主要信息。本题实质是个压缩语段题,用提取关键语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选文内容虽然简单,但要求不低,重在考查学生辨别信息的质量和有效性的能力。而相当一些考生不能敏感地把握语段的主要意思,更不能准确地筛选其关键词,混淆了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一级信息、二级信息,甚至将次要信息当作主要信息,将附加信息当作关键信息,不能筛选出文中具有核心作用的词语。相当一些考生或写出一些次要信息,如抢救、人数、工程、长卷、残损、亟待、遗书、完成、收藏、专业等;或列出一些形容词并随意发挥,如浩瀚、严重、浩大、庞大、巨大等;或写出一些虚词,如相当、就有、即使、不过等;或生造一些名词,如时间等。另外,有的考生不能准确提取信息,而只是对文中信息作出生硬的概括,如耗时、人少、书多、卷长、损重、亟修、多人、量大、太少等,有的只是捏造文中没有的信息而无中生有,如任重、困难、缺乏、道远等;有的甚至没按照要求去做,只写出一个字,如仅、而、但等。

2.缺乏语言实际运用的能力。第十九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按一定要求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此种题型是在去年对联题的基础之上的进一步拓展,属于写标语性质。然我市一些考生缺乏语言综合表达能力,大多是朦胧作答,故只能得一半分。他们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不能抓住语境,把握内容。拟写标语时,必须考虑到语境和内容的要求,根据表达的目的来使用语言。根据语境,这一题要侧重于强调“远离毒品”的重要和必要,以形成强烈的警戒效果。而有些考生没有突出彰显“远离毒品”的主题,往往是旁逸侧出,甚至与主旨风马牛不相及,如“年年岁岁毒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树立文明的学风,远离社会的污染”,或者是上半句与主旨相关,而下半句又节外生枝,如“远离毒品,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报效祖国,让我们携手共创美好明天”“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等。

第二,不能做到字数相等,句式整齐。题干明确要求“两句话字数相等,句子结构大体一致”,可有些考生视而不见,或能力所限,写出的句子,或上下句字数不等,如“为自己,为爱人,为社会,远离毒品,珍爱生命”“了解毒品对你和他人的危害,为了你的健康,请远离毒品”“关爱生命,远离毒品,生命只有一次,请远离毒品”等,或上下句句式不一致,如“为了您和家人的幸福长久,远离毒品是您的唯一选择”“热爱我们的生命,从远离毒品开始”“毒品如人生漫长黑夜,思想要充满理性阳光”等。

第三,不能控制字数,锤炼词语。题干上明确要求“每句话不少于7个字”,可有些考生从概念出发,想当然地写了两个短句子,如“健康生活,远离毒品”“生命诚可贵,毒品害人深”,甚至发出所谓的号召“亲爱的同学们:珍爱生命,振兴祖国”“请珍爱你的生命,拒绝一切与毒品有关的物体”,等等。另外,写类似标语的两句话,要注意实用性、直观性,语言要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内容集中,意义显豁。而有些考生缺乏锤炼语言的能力,或句子太长,如“大家爱惜自己的生命远离毒品,我们与毒品抗战到底严禁毒品”,或搬上套话,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宣传拒绝远离毒品侵蚀”,或文白夹杂,如“近毒品害健康,远离之身体棒”,或不知所云,如“吸毒者,避而远之,毒品害人又害己”,或夸张失当,如“毒品猖狂在九州之上,人类远离毒品永保健康”。

3.缺乏语言表达简明得体的能力。第二十题考查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侧重于语言运用的简明得体。此题贴近生活实际,要求考生称呼得体、表述简明、措词文雅。然相当一部分考生平时生活在书斋里,未能了解生活中的应用文,以致写不好这一简单的请柬。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格式不正确。请柬有其特定的格式,抬头要写明邀请的对象,可是有的考生只写了“刘妙山叔叔”,要素不全;开头要直奔主题,可有的考生却娇情泛滥,如“在这盛夏来临之际,巧遇我爸爸七十岁生日……”;结尾要有“敬请光临”“恭候光临”的敬词,可相当学生没有写上这一客套话。另外,有的考生写成了书信体,如“你们好,展信见好”“谢谢”等。

第二,称呼不得体,语气不自然。作为晚辈,按照中国的传统礼仪,在请柬上直呼长辈的名字是不得体的,尤其是对被邀请的客人。而有的考生则直呼“刘妙山夫妇”,有的考生则指代不明,如“叔叔阿姨”,有的甚至以平辈的身份称呼,没有转换角色,如“妙山战友”“妙山同志”。另外,有的考生口气生硬,如“希望你们能来为他祝寿”“务必带上你的夫人来为我爸过生日”,多了强迫,少了恳切。还有的将自己的父亲称为“令尊”,令人啼笑皆非。

第三,表述不简明,要素不全。请柬要写清邀请对方赴宴的具体时间、地点和事由,时间、地点要准确,有的考生往往交代不清,表述不简明, 或少了时间地点,如“你们是我爸爸的老战友,邀请你们前来和他老人家过寿,希望你们能够参加这次宴会”;或少了具体时间,如“六月十六日在阳光饭店一聚,那天是爸爸生日,望参加”;或语言啰嗦,如“本月十六日,为爸爸的七十岁寿辰,为了表达孝义,特在阳光饭店祝寿,人说战友情似海深,特请你二老十二点来吃饭,以示欢迎”;或语言简吝,如“令尊夫妇,十六日,父亲七十大寿,昼午时阳光饭店聚餐”“椿六月十六日欲于阳光饭店为爸七十岁祝寿”。

第四,措词不文雅。作为请柬,要做到用语文雅,对“爸爸”、“过生日”等口语化的词语要相机转换。有的考生还是沿用了材料中的大白话,如“请与我和我爸爸一起吃饭”“来为我爸爸庆贺一番”“想请二位来此喝杯寿酒,吃顿寿面”“中午十二点开饭”“请你们吃个饭”。有的则是故意撒娇,如“务必要来哦”“希望二位不要失约哦”,这些词语都不够典雅。

另外,有的考生滥用文言词语,说什么“吾父”;有的夸大其辞,“您的到来将使我家篷筚生辉”;有的无限延伸,如“请你们共进午餐,再续当年的情义”,真有些画蛇添足了。

(四)、第七大题

第一,作文总体情况

今年的高考文题“出人意科和情理之中”仍是一道由并列短语组成的关系型题目,话题既有开放性的一面,也有限制性的一面。所谓开放性,即“出人意料”,就生活现象来说,既要有普遍性,更要有新鲜感,主要考查考生对日常生活现象的捕捉和筛选。所谓限制性,即考查考生在对“情理之中”表述的思维深度和技巧。从这一点看,今年的作文题审题难度并未大增,但对写作中的构思、立意、表达等技术层面的难度却明显增加。出其不意的选题、选材、组材与个性化的表达乃是写好本文的关键所在,要写好今年文题的确不易。

我市考生作文得分抽样统计如下:

总体得分情况

文科——人均分:43.1分,优秀率:15.2﹪,不及格率:6.1﹪。

理科——人均分:44分,优秀率:18.3﹪,不及格率:3.5﹪。

其中最高分57分,最低分10分。

分类得分情况:

内容:一类卷9.1﹪,二类卷73.4﹪,三类卷17.1﹪,

四类卷0.5

表达:一类卷6.2﹪,二类卷63.3﹪,三类卷30﹪,

四类卷0.7

发展:一类卷3.1﹪,二类卷55.5﹪,三类卷40﹪,

四类卷1.4

上述数据表明,我市考生作文水平整体良好,稳中有升,一类卷比例有所提高,但三类卷比例仍旧过高,发展等级得分总体偏低。

第二,作文反映出的若干问题

1.审题浮于表面,缺乏重点突破。根据样本分析,考生偏题现象很少,但不少考生在审题时未能抓住题干中的“第一流”、“秘诀”、“愚蠢”等关键隐含信息的提示,作为重点突破,只是浮于表面的泛泛举例,简单印证。文中所举事例现象并非“意料之外”,更多是日常琐事,所谈的“情理”也并非深刻独到,而只是些生活常规。《其实没有变》一文只列举一学习小故事,说明勤奋出成绩;《一切尽在情理之中》一文虽列举二三例,也只一般证明了“落后就要挨打”。这些文章由于缺乏对“意料之外”事件的精心筛选和对“情理之中”的深入挖掘,浮于表面,剖析不力,一般只能得到基准分。今年作文给我们“意外”惊喜的的确很少。

2.立意过于肤浅,缺乏广度深度。根据样卷分析,考生作文不乏材料,立意尚明,但每每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广度。谈学习效率,往往只顾及态度,而忽略了对科学的方法和心理情绪的探讨;谈生活,往往只注重个人的喜怒哀乐、荣辱得失,很少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宏观方面通盘考虑,常识的注释过多,个性化深层次的解读极少,不善联想,不善开拓,因而也很难获得高分。如《都没想到,都应想到》一文,虽列举了刘翔奥运会夺金一事,但只流于刻苦顽强这一大众常识的解说,对其科学化训练、心态调整等“意料之外”的原因只字不提,结果例子虽典型,说服力却有限,文章仅得42分。

3.构思习于常规,缺乏机智灵巧。近几年的高考文题在着意降低审题难度的同时,逐渐提升了对考生写作技术难度的考查,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据抽样看,高考这一改革精神还没有得到广大师生应有的重视,且学生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一个很明显的问题是在抽样的600篇作文中,构思机智、灵巧,令人过目难忘的好文章极其有限,50分以上的高分作文仅有13篇,仅占总数的2.1﹪。再者,考生文体选择范围相当狭窄,据统计,选议论文的为53.3﹪,选记叙文的36.7﹪,选应用文(限于日记、书信)的,仅占5﹪,小说3﹪,其他2﹪。多数考生写议论文无非是“三部曲”并列式,如《事事难预料,拼搏最重要》;写记叙文基本是一个故事印证一个观点,平铺直叙,波澜不兴,如《幕后》《态度》等 。考生构思缺乏机智灵巧,往往成了制约其多得分的瓶颈。

4.表达陷于俗套,缺乏个性色彩。抽样分析表明,我市考生分类人均得分:内容项15.2分,表达项14.5分,特征项13.5分。表达和特征项明显低于内容项得分。主要原因是考生作文表达普遍陷于俗套,多数缺乏个性色彩。表现在,一是文体意识不强,二是语言缺乏文彩,表达能力不强,缺乏个性色彩,严重影响了考生获得高分,甚至基准分。

5、书写潦草,错别字严重,不会正确运用标点符号,且字数不足。如《万事皆有可能》,观点正确,论述也充分,但书写功底太差,字迹难以辨认,结果只得28分;《三分钟答卷》虽虚拟了一个故事,但并不生动曲折,且不足600字,结果只得19分;《树阴中的血和泪》,三项共得14分,而错别字一项就扣去了4分,最后只得10分。

四、对2006年语文复习教学的建议

1、关于古诗文教学及复习

强化诵读,打实基础,丰厚语言文化底蕴。传统语文教学留下的宝贵经验之一就是诵读,语文学习的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尽可能多地接触典范的语言材料。唯有多诵读古今文化精品,才能对语文产生“情感”,形成“敏感”,养成“语感”,从而奠定扎实的语文功底,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仅就解答高考语文试题而言,追究出现失误的原因大都是在诵读积淀不足、语文底蕴不厚。例如文言文翻译出现的错译、漏译、赘译、硬译等毛病,主要原因不在翻译的“技术”层面,而在于考生缺乏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积累,在于缺乏良好的文言文“语感”,而这种知识积累和语感培养的有效途径就是多诵读古文,熟读成诵。又如古诗鉴赏,一部分考生之所以面对一首古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主要原因是平时诵读得太少,感性的积累不够。至于名篇名句的默写,在题目难度一降再降的情况下,仍有一些考生无力应对,则更见平时在古诗文名篇诵读方面下的功夫不深,甚至说根本没下功夫。据了解,我们的语文教学还是“技术指导”过多,引导学生把精力花在读书(包括诵读)方面太少。比如,一指导文言文翻译,教师就大讲“信达雅”等原则,就大讲“换、留、添、调、删”等方法;一指导鉴赏古诗,就是“意象”、“意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名词术语,就是写景诗、别离诗、怀古诗、哲理诗等种种类型;一指导背诵名句名篇,就是揣摩应付考试的投机取巧的所谓“方法”。试想,学生不多诵读古文古诗,不多诵读名篇佳句,对古诗文隔着一层皮,怎么能灵活地运用“方法”翻译文句,怎么能进入古人创设的妙境,怎么能准确无误地牢记那些千古名篇佳句呢?因此,我们认为,语文教学(包括语文复习)应高度重视诵读积累,要让课堂书声琅琅,要让学生养成爱读书尤其是诵读古今名篇佳作的习惯,要在诵读中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丰厚学生的语文底蕴,进而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2、关于现代文阅读教学及复习

1)精读名家名篇,提高文化修养。阅读能力是在阅读过程中培养的,这是不争的事实。由于以往的考试不太重视课本,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学生脱离教材,陷入枯燥的题海训练中,使得原本富有人文性的语文教学越来越乏味,学生的阅读趣味越来越低俗,阅读能力越来越低下。高考现代文阅读注重取材于名家名篇,其选文与课本有着或隐或显的联系。比如《一日春光》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就有可比较点。因此,要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钻研课本中的名家名篇,借以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阅读能力。同时适当放宽阅读视野,以名家名篇为阅读训练的材料,将阅读和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2)掌握阅读要领,提高得分率。我们发现,高三阶段,现代文阅读训练有两种不好的倾向:一是学生平时袖手不作,考试时临场发挥;二是教师不注重指导,学生训练没有章法。因此,我们建议,要引导学生进行扎实的训练,重视阅读训练方法的指导。可从“读——审——定——拟——查”几个步骤,让学生掌握答题的基本模式。读:整体把握,理清文脉;审:审读题干,明确要求;定:锁定答题区域,搜寻主要信息;拟:整合信息,拟定答案;查:再度审视,查漏补缺。报刊中关于阅读指导类的文章很多,教师要善于“拿来”,结合学生实际,给以科学的指导,使现代文阅读走出低迷的状态。

3、关于语言运用教学及复习

语言表达及运用的试题,近几年一直是语文试卷中最富于变化、最与生活密切相关、最富有活力的试题,不但如此,2005年的分值又由去年的12分增至15分,而学生得分又不太高,因此,要引导学生大力重视语言运用的训练。一是从“应变”入手,做到心中有数。要了解熟悉2005年各省自主命题语用题的类型。鉴于明年将由我省自主命题,我们必须把目光放远一些,不能够今年考什么就复习什么,而应了解一下其他各省考试的类型,做到心中有数。像今年其他各省已考过的题型,如写生日贺卡、写人物推介语、鉴赏解读漫画、对对联、拟广告语、熟语仿写、课文推荐、总结寓意等,都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练一练。二是从生活入手,积累语言素材。语言表达的对象是生活,要使语言表达丰富多彩,就需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所以,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吸收语言滋养。比如广告词,生活中无处不有,很多广告构思新巧,大可借鉴。全面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平时多看报,多读书,多进行日常交际活动,多发挥语文“交际沟通”的功能,我们的语言表达就会获取丰富的素材。三是从阅读入手,揣摩表达技巧。不少考生因为读书少,而又缺少涵咏品味的功夫,语感自然就很差,比如对出的对联很多不合句法。实际上,学生读过不少格律诗,如果能潜心揣摩,是不难把握对联特征的。因此,语言表达训练要同阅读教学结合在一起,避免纯技巧的训练或是纯抽象的分析。四是从考纲入手,全面扎实训练。语言表达题尽管年年翻新,年年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考查的着眼点还是考生的语言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我们根据考纲的要求,着力于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着力于语言推敲,思考语言表达的形式。平时的教学,既不能抛弃内容进行纯技巧的训练,亦不能单一训练。高考主要从四个方面检测:语言简明、连贯、得体,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修辞的运用。我们要引导学生全面训练:整合句子,示例仿写,排序重组,图表转述,变换句式,压缩语段,拟写广告,撰写对联,推介人物,等等,凡与语言表达相关的题型,既要经常动笔,扎实训练,又要勤于思考,总结得失,从而形成较强的驾驭文字的能力。

4、关于写作教学及复习

2006年安徽将恢复自主命题,我们认为2006年的文题稳定将大于变革,微调将多于创新,据此谨就写作指导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吃透考纲精神,着眼“发展等级”。针对近年来发展等级中“一点得分法”的改革精神正渐渐落实的现状,教师在2006年写作备考中,要在积极引导学生重视基础等级训练的同时,认真着眼于发展等级的若干能力点的训练。如“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构思精巧”、“意境深远”、“句式灵活”、“有个性特征”、“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等,力争在发展等级中有一两点的突破,以期在“发展等级”项获得高分乃至满分。二是注重生活积淀,练就过硬“内功”。在2006年写作备考中,教师要让学生懂得,考场作文不仅是一种思想情感的评比,而且是一种生活积淀的较量,一种临场智慧技术的竞赛。一篇优秀的高分作文,需要深刻过人的思想,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需要精练别致的语言,需要新鲜夺目的标题……而这些过硬的内功并非朝夕即得,它是需要厚积薄发的。因此,教师要努力拓展课堂的容量,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大力强化学生的生活积淀、思想积淀、文化积淀、情感积淀。三是重视“时空距离”,推崇个性文化。每年高考后,不少学生对当年高考满分(高分)文,趋之若鹜,甚至生吞活剥,但事实证明,效果并不见佳,这一教训今年仍有,因而需要特别注意。教师在2006年写作指导中应告诉学生,距离产生美,个性出华章,要引导考生在对历年高考优秀满分文章学习借鉴的同时,确保相应的时空距离,努力训练并培养出属于自己的鲜明个性,包括充满个性化的选题、选材、文体、语言及手法,以期用自己的“一招鲜胜天下”。

 

(杨永明  赵克明  陈永睿  何登保  方忻悟)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