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苏教版)编委 高万同
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状况
理念上有所更新有所进步
——由知识本位向以人为本转化;
——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
——由肢解割裂向综合学习转化;
——由封闭学习向开放学习转化
课堂实践有所变化
——强调三维目标注重情感态度的多了;
——师生平等对话自主合作学习多了;
——开发学习资源利用现代手段的多了;
——拓宽学习领域加强学科联系的多了。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不少问题
——三维目标提高素养被泛化架空;
——自主学习独特体验被盲目放大;
——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效果不佳;
——现代传媒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综合开放冲击语文本体地位。
这些都是前进中的问题,应通过改革予以解决。
对下步课改的几点思考
务本
——人本:强调人的情感,人的需要,人的作用。
——语文之本:强调学科本位,减少“关于语文” 的东西;
——文本:确立文本第一资源、第一认识对象与对话伙伴的地位 ;发挥文本重要“言语范型”和基本“例子”的作用。
求实
——真实:情感态度要真诚。切实把学生的成长发展作为根本的价值取向;(杜绝一切虚假无效的课)
——朴实:教风学风要纯朴。提倡“本色语文”,以平常心上平常课;(杜绝一切炒作“作秀”行为)
——扎实:基本训练要落实。运用语文是一种习惯,习惯需要训练与实践。(反对机械琐碎的应试性练习,提倡自主的语文实践锻炼)
切实念好“七字经”——识、写、读、背、说、作、习。
建议:突出重点、展示亮点不能忽略整体联系;精彩设计、巧妙切入不能忘记一般规律。(如:《鼎湖山听泉》)
倡简
——“简”是浓缩,是“提要钩玄”,不等于少;
——“倡简”是运用“剪枝”的学问,以达化难为易、以少胜多、以约驭博的目的。
——目标要整合集中,防止分散庞杂;(“三维目标” 不是“三项目标” ,而是三维一体的整合性目标;“语文素养”不是众多知识点、能力点的集合,而是对言语现象言语行为的直接触摸和参与;“整体把握”不是事无巨细的全面把握,而是以宏观的视野对文本进行俯视、鸟瞰;“语感”不是对语言各项知识的领会理解,而是对言语信息的整体性直觉体悟。)
——教学资源要整合提炼,防止拉杂纷繁;(丰富性与单一性辩证统一。例:阅读课《春联》;习作课“自画像”。)
——操作方式训练手段要简洁明了高效易行。不搞密集繁杂的低效或无效劳动。如:阅读课的“辅助手段”与“根本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以读导悟”;习作课的“导”(指导)与“练”(练写)——众多的“非习作活动”与潜心经历习作过程。
有度
——“中庸”、“和谐”都是说要有度。“度”是定数,“有度”则是模糊的定数。“有度”是要尽量做得“恰到好处”,起码要防止过分偏颇甚至走极端。
教学中亟需很好把握的“度”有以下几种:
阅读理解与自由发挥的“度”;(“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自我“生成”与“价值引导”的“度”;(关于自我建构与教师预设)
文本探究与延伸拓宽的“度”;(关于课堂容量与教学效率)
感悟文字与媒体助读的“度”;(教学手段现代化与使用现代手段)
学科综合性活动与跨学科的“度”;(大语文教学观与膨胀越位)
坚持三个“不能忘记”:
不能忘记我们教的是“语文”;
不能忘记我们教的是小学语文;
不能忘记我们教的是中国小学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