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站内文章搜索: <%=now()%>
六安市2005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历史试题分析报告
发布时间:2006-3-1 浏览次数

一、试题特点

2005年高考文综试题与往年相比,题型、题量相同,分值也无太大的变化,保持了稳定性,这对广大的师生是有利的,使他们能够平静地参加考试。纵观历史试题,仍然突出考查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试题在各方面都保持稳定的情况下,试题的设计很朴实,设问的指向明确,问题具体清楚,能力考查突出,体现了以能力立意,以知识为载体,将理论观点和史学方法及思想素质、文化科学素养的考查渗透其中。

    1、立足基础,突出主干。历史试题考查的基本上是教材上的基本史实,继续体现了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原则。试题内容主要集中在五部分:①我国古代西南部地区的行政制度;②我国的文学诗词方面;③中美关系;④民族问题;⑤万隆会议。这些内容许多都与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美关系以及中国与东盟关系等热点问题相关。上述五大问题基本上都是历史学科的重点知识、主干内容,都是近年高考多次出现的,试题保持了历年高考重视重点和主干知识的考查风格,重点内容反复考,值得一提的是对西南地区的考查是去年地理学科刚刚考过的内容,今年又在历史学科中出现了四道选择题。可见命题者考虑的不是知识覆盖面,而是能力覆盖面,突出重点和主干。

2、融知识、观点、方法和思想教育于一炉。第37题则成为这方面的代表。该题虽难度不大,但思维含量高,它以获取和解读信息为切入点,在第一、二设问上,着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水平,考生只有以材料有效信息为依托,在审准题意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准确答题。第三设问再次要求考生返回材料疏理归纳信息要点,而第四设问在综合前三问的基础上,提升了考查考生对历史观点以及历史最基本的评价方法的水平,且赋分值较大。这种依托材料,基于教材,由知识到能力的飞跃,以及试题情境的迭宕起伏,体现了命题者的匠心独具,值得我们仔细研究。另外,该题的思想教育功能十分明显,涉及到了民族问题,联系到现在世界上存在许多的民族冲突和狭隘的民族主义,让考生思考应该如何正确地处理国际民族问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起到了引领当代青年正确认识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作用。

3、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课程改革亮点之一就是明确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历史课程标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课程目标作了明确的阐述,其中包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进一步形成世界意识”等内涵。在这一背景下去审视2005年全国历史试卷的命题立意,就可以强烈感受到命题者对人文的呼唤和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那就是引导青年学生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热情的理性回归。区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把爱国的情感、和平的理念、宽容的精神等问题融于一体,既体现了命题者深沉的历史责任感和敏锐的时代精神,又对中学历史教学有很强的导向性。

4、关注现实,热点问题理性化。2005年是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周年纪念日,而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又与当今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正可谓“炙热烫手”,各大名考试卷的“爆炒”,也就显得自然。今年的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关注现实,并不回避热点,但对热点问题的处理上更显技高一筹,其突出特点是以热点问题为背景,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重点落在了信息的获取、知识的迁移、观点以及方法的应用,这一高考考查的基本知识、能力永恒的主旋律上,较好地发挥了高考历史试题注重“双基”、体现历史的现实性和兼顾社会的教育功能的特色。

二、答卷分析

(一)数据统计

六安市2005年文综试卷历史试题第Ⅱ卷考生答卷数据分析

(抽样试卷900份,有效试卷870份)

  

37

39

总分值

学科分值

总分值

  

6

12

4

10

32

10

6

4

20

60

应得分值

5220

10440

3480

8700

27849

8700

5220

3480

17400

52200

实际得分

3417

3284

3201

4694

14596

4427

1976

2064

8467

24743

平 均 分

3.93

3.77

3.68

5.39

16.78

5.09

2.27

2.37

9.74

28.44

得 分 率

65.00%

31.46%

91.98%

53.59%

52.43%

50.88%

37.85%

59.31%

48.66%

47.40%

  

0.65

0.31

0.92

0.54

0.52

0.51

0.38

0.59

0.49

0.47

最 高 分

6

11

4

10

29

10

6

4

19

55

  (二)答卷情况

1、第37

第①问,从整体情况看第一问难度适中,题目设计较好。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在于历史概念把握不好,不知道怎样分析战争的性质,要从侵略与反侵略、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等方面思考,但多数考生把战争的性质答成结果,或者是描述战争情形。瓦尔密战役的性质有两个得分点:一是保卫法国革命,一是保卫法国独立的正义战争。从失分的情况看,有两种情况,一是很少一部分学生根本不懂法国革命,不知瓦尔密大捷,将其判断为侵略性的非正义战争;一是一部分同学没有答到保卫法国革命这一知识点,显然是没有注意到材料里的“法国大革命期间”这一信息点,而只注意结合所学知识了。

第②问,该问包括两个小问题:一是概括狭隘民族主义内容:本民族利益至上,排斥其他民族敌视其他民族,不承认不尊重他民族的利益;二是产生狭隘民族主义的国际关系的背景:帝国主义争夺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从统计情况看,是历史科试题(非选择题)最难的,难度系数0.31。从学生答卷来看,概括狭隘民族主义内容要好一些,一般学生能回答出“本民族利益至上”这一得分点,“排斥其他民族敌视其他民族,不承认不尊重他民族利益”,这一得分点回答到的学生相对要少一些,显然对“狭隘”的理解是不足的。其实,“本民族利益至上”当然就有排斥其他民族的含义。学生回答最差的是第二个问题即产生狭隘民族主义的国际关系背景,题目里对“背景”作了限制,即国际关系背景,而相当一部分同学回答到工业革命上去了,二次工业革命当然是背景,但却不属于国际关系范畴。大多数同学回答到了两大集团形成但却忽视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的瓜分殖民地的狂潮,还有相当部分同学忽视了材料里给出的重要信息:一战的爆发。分析失分原因,学生对文字材料的阅读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还是有待提高;一部分考生审题不仔细,把两个问题混在一起,当作一个问题来回答,根本就没有回答狭隘民族主义的内容;多数考生对狭隘民族主义的内容概括不准确,甚至抄写整段材料了事;也有一部分考生没有联系材料中“在1914年的战争开始……”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准确把握时间概念,把一战前的欧洲国际关系答成是法西斯侵略、二战爆发等,史实不清,甚至张冠李戴。反映这部分考生“双基”不扎实,应引起中学历史教学注意。

第③问,是关于凯末尔革命的作用问题即“独立、民主、富强”,本是超纲的题目,好在材料基本给出了相关的知识点,而且问题本身比较容易,所以学生们的回答起来还是得心应手的。从统计来看,本题是历史试题(非客观题)中最容易的,难度仅有0.92

第④问,是结合三段材料对民族主义的历史作用进行评价,材料一和材料三提供的是积极的作用,材料二讲的是关于狭隘民族主义内容,设计者显然是想考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从答卷情况看,考生普遍得分较高,大多数考生得满分,失分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一部分同学不知道辩证地看问题,只看到其中一方面,这部分同学很少;二是很多同学知道辩证地看问题,也在回答中表现出来,但没有明确写出“消极”和“积极”两方面,而今年的试卷批阅相当的教条,不见“消极” 和“积极”字样不给分,所以丢了分。

从整体看,第37题平均难度系数为0.62左右,最高分29分,还是比较适中的。

2、第39

第④问,分别考查“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异”和“同”内涵,考生对“异”回答普遍较好,但对“同”回答很不理想,主要是不能从亚非国家共同的历史遭遇、面临的共同任务以及和平的共同愿望等三方面思考作答,相当一部分考生把它回答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第⑤问,多数考生审题不清,不能正确把握材料中有效信息,把周恩来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答成亚非会议召开的背景,甚至答成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内政外交形势,更有甚者,把它答成70年代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等等;而把这一方针对会议所起的作用理解为亚非会议产生的影响,严重偏离题意。

第⑥问,要求回答万隆会议对当时中国外交所起的作用,回答较好。

(三)失分原因

1、主干性知识的掌握及知识的迁移能力偏差。突出表现在第37题第2问上,得分率仅为31.46%,该题要求考生以材料中一战前欧洲狭隘的民族观为依托,从背景上回答一战爆发的原因。然而,考生不切题意地答了一堆,关键失误是对一战爆发的原因要点掌握不熟所致。

2、概念掌握不准。不少考生,对39题设问“求同存异”的基本含义都不知道,甚至乱编乱造。而这两个设问的赋分值又大,因此而丢分得不偿失。有的考生对常用的历史概念理解不清,如将瓦尔密大捷的“性质”误解成“意义”或“作用”去答。

3、审题不严,理解题意的能力欠佳。如第39题未能审明题意,误将“求同存异”方针当作新中国外交政策回答。再有,不少考生在回答求同存异方针对亚非会议作用时,不能依据题意“对当时中国外交所起作用”去作答,而是漫无边际地答意义,因而失分。

4、历史阐释能力不好。第37题的第二问及第39题的第一问均属描述和阐释历史的能力考查。这里仅摘录一位考生回答20世纪初欧洲狭隘的民族主义产生的国际背景的内容来说明问题: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新航路开辟后,启蒙思想和文艺复兴,思想的冲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欧洲国家竞相争夺世界霸权,最终导致一战爆发。如果说这位考生不学历史纯属不实,但问题在于怎样在审准题意的前提下,实现知识迁移,史论结合,逻辑严谨地回答历史要点,描述阐述历史。反之连最起码的历史时序都搞颠倒了,因而离谱地答题显而易见。

5、基本观点、方法应用不当。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观点之一。第37题的设问角度是评“民族主义的历史作用”,命题高明之处即在于此,因为“历史作用”既有“积极”也包括“消极”,这就需要用辩证的方法去解答,而不少考生不懂此法又误将历史作用理解为积极的一面,所以写了很多,忽略了负面作用,因而导致丢分。它给我们两个启示:一是如何将教材的历史观点落在实处;二是怎样训练学生审答题的应变能力。遗憾之处,该题赋分点在“积极”、“消极”四个字上各赋两分,尽管不少考生能用辩证方法从积极、消极的内容作答,但未能写出这四个字,只能得6分。虽有规范答题格式的作用,但这种“八股士”的答题格式,并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不尽合理。

三、复习建议

1、下大力气夯实主干性知识。基本知识永远是高考考查的载体和主旋律。综观近两年文综试卷的历史试题,高考考察的重点仍将是历史学科内的基础知识尤其是主干知识,有很多答案可直接在教材中找到,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中一定要回归基础、回归教材,在复习教学中要始终如一坚持甚至到临考之前。所谓历史学科主体内容,是指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最能反映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东西,它能够起到提挈宏观整体、纲举目张和总揽全局的作用,历史学科的主体内容集中反映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它涉及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政治制度、社会性质、政权更迭、经济水平、民族交往、国家关系以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成果等诸多方面。因此,中学历史复习中必须坚持夯实“双基”,以能力为核心,把握主干的思路,帮助学生把大量分散的或相互孤立的历史事实、概念、阶段特征等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中,变成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主干知识网络,使学生把握住历史,建立起知识结构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作为教学依据的教材,从教材出发去理解分析历史,不仅让学生熟读教材正文内容,还要读好目录、章节、子目标题、引言及大事年表,注意到教材地图、图画、图注、小字、注释等内容。

在复习过程中适当教会和培养学生记忆历史的方法,在依据考纲知识范围前提下将主干性知识的历史概念、历史事实、阶段性特征、历史过程、历史结论讲到位,巩固到位,训练到位,真正做到识记准确,再现无误。因为每年考查知识迁移能力的赋分值都很大,能重点突破此问题,对提高历史学科的得分率意义重大。另外,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才能较全面地掌握历史知识,探索历史发展规律,提高历史答题能力。教师讲解历史概念时,首先弄清历史概念的来龙去脉,明确概念的含义;其次,通过层次分解,加深对历史概念完整的理解;再次,通过纵横联系,熟练掌握历史概念的运用;最后,通过对比方法,揭示历史概念间的本质区别。

2、加大对学生基本历史理论和基本历史分析方法培养力度。从近年高考试卷来看,理论性较强的问答题、材料题甚至理论性较强的选择题的比重逐年增加。因此,在高考复习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系统地逐步对教材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作深入浅出的介绍,并强化训练。基本历史理论和基本历史分析方法是在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的分析历史现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虽然没有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教学内容,但贯穿于整个历史教学过程和对具体历史现象的分析评价之中,需要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加以理解。高中历史教材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主要包括:辩证观点、坚持生产力的观点、史论结合的观点、阶级的观点、历史描述阐释能力等观点和方法。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并由此去理解评价历史的实践标准③微观研究与宏观认识相结合。④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⑤阶级和阶级斗争。⑥个人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许多观点,学生在政治课中已有所接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拿来主义”,从而减轻难度,提高效益。同时运用辩证法,切莫搞片面性,要使学生知道任何历史现象都是相对的,都在发展变化。复习教学及训练中,老师们应有选择有侧重地逐一落实到位,务求学生掌握应用。也可选择相关试题集中对学生考查训练,评讲到位。

3、关注现实热点,不盲从。历史试题多从与现实相关的历史问题入手,考查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突出地体现了国家的大致方针与时代潮流,以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学以致用,应引导学生关注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诸多问题,尤其注重历史问题现实的反思、现实问题历史的反思、中外问题对比的反思、热点问题综合的反思。复习中需要对一些热点问题适时适度地引入,审慎、辩正地对待。我们既不能大讲特讲时事热点,冲淡正常的历史学习;又不能不闻不问,沉湎于学科教学中。热点问题的考查需要借助于历史知识载体来进行,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以热点来代替考点,而只能以考点来带出热点。要在众多的时事热点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只将其重要的方面与历史联系,不做简单加法,不去乱贴标签。其实,所谓历史热点也是主干性历史知识,只要我们能始终把基础知识当作重头戏处理,热点问题也能得到解决,后期复习训练有所侧重即是。但如果在冲刺阶段搞热点大练兵,盲从交流试题的重复演练大可不必。

4、渗透新课改理念,适当参照历史新课标的内容标准。虽然高中新课程改革只是在全国5个省市开始实验,但是,新课程在全国的推广是必然的趋势。作为国家级的考试——高考,必然会在考试试题中体现某些改革的信息。为了使考生能从容应对,建议高三教师一要注意学习《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有关文件、文章、理论、教材,对新课改进行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把握其教学理念、要求,力争在高三教学中进行渗透应用。二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实际,适当关注新课标的内容标准,创设新的情境,设计符合新课改理念的问题,加强对学生的训练。新课标按照模块与专题编排历史,我们一方面要寻找考纲与课标的契合点,结合近年考题的特点与规律,模仿课标对知识把握上的陈述,多角度地将考纲知识点从掌握要求上分出层次,并加以操作实施;另一方面在单元知识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模仿课标,从纵向与横向、问题与特色等多个角度组织专题,对这些知识重新加以认识,而对课标中每一模块开始的说明与最后总的要求(“通过学习……”)要认真加以领会与实施,既要能总览全貌,又要能融会贯通。

5、加强训练,注重解题能力的培养。基础知识不牢固然是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但思维不活跃,能力不强,尤其是解题能力弱,却是学生获得不了高分的重要因素,因此培养能力就成为今后复习、备考的重点课题。要切实重视和加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针对学生在迁移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审题能力等方面存在的欠缺,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与方法,做到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相统一。一是精心筛选好题,好题标准——新题、新意、能力型题目;二是注重解题方法、技巧指导。正确的审题、答题思路和方法,既省时高效,又能提高答题的准确度、得分率,所以在整个高三学习和复习阶段要高度重视。对各类题型、题目、不同的设问方式等的解答方法要进行总结、分类归纳,真正做到熟练掌握并能灵活准确地应用。可按题型特点分选择题、材料题及问答题分别进行指导,明确各类题型中的命题题型、命题角度。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是最好的范例,要有计划地逐题深钻细研,从中体会高考“怎么考”(出题思路),从其参考答案中体会“怎么答”(解题思路、答案组织、文字表述等)。三是审准题意,规范答题。论述和论证能力是高考文综测试的一项重要能力。虽然文综考试并不是以检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目的,在参考答案中并没有设置的专门给分点;但同时又不可否认学生在回答问题中(主要是非选择题)所表现出来的术语使用情况、语言组织的逻辑性、层次性情况也是体现学生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学生得分会有一定的隐性影响。再就是试卷的长度、题量、题目的思维含量及固定的答题时间要求考生所组织的答案要准确精炼,逻辑性和层次性要强,不能拖沓冗长,漫天撒网。平时回答问题、做各种类型的练习时要有意识地训练这一能力,力求做到:①行文规范。文字用学科语言(包括术语),禁绝文学描写类文字或通俗口语白话;②行文简洁,根据所设问题的分值估计知识要点的多少;③行文段落化、要点化、条理化。四是适当的做题训练,要有量,要有度,不能以练习代替复习。同时,所选题目一定要准确、典型,不能见题就做。五是错题反复研究,以此作为提高知识、能力的重要途径。试题分析时不仅要知其然(即答案的正确与否)、知其所以然(即该答案正确的原因是什么),还要知其所以不然(该题之所以错的原因),最后还要把每个选项对应到教材中相应的历史阶段,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选项内容重新组题,以达到做一道选择题要得到多道题所能反映出来的信息量。错题分析的作用不仅仅是使学生弄清一道问题,而是要通过错题分析,总结知识的内在联系,规律,特别是要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作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使认识上一个新台阶。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