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站内文章搜索: <%=now()%>
《失街亭》教学方案设计
发布时间:2005-7-5 浏览次数

《失街亭》教学方案设计

作者:新安中学  许大俊

教学目标:
   1.
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
   2.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3.
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目标13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教学导入:
  
学习《智取生辰纲》,我们了解了施耐庵那精巧的艺术构思,也欣赏了梁山好汉们的智勇双全的气概,相对于施耐庵的《水浒》,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又向我们展现了另外一种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和历史风云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三国古战场看看那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吧。
  
. 介绍作家作品: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大约生活于公元 1330年至 1400年之间,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他可能是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钱培、东原等不同说法)。曾经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僚。他写过词曲,杂剧,以小说的创作成就最大。他与人寡合,而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他可说是中国第一个用全力作小说的作家,其作品包罗万象,著有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其代表作,也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
  
(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成书和故事要点,街亭之战的战前情况。详细见教师用书)
  
. 预习检测: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C
   A
马谡(shu 曹叡(rui 寨栅(zha
   B
偏裨(bi 文几(ji 咽喉(yin
   C
张郃(he 犄角(ji 城垣(yuan
   D
垓心(gai 长史(chang 辎重(zi
   2.
下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B
   A
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平常的人) 男亲自哨见(探见)
   B
彼若有命,不来围山(有性命) 孔明跌足长叹(跺脚)
   C
把魏延围在垓心(战场的中心) 又命马岱、姜维断后(在后面掩护军队后退)
   D
只鼓噪呐喊(击鼓喧哗) 思舜帝殛鲧思禹之义(杀死)
  
. 请用《三国演义》的章回体形式,给课文的四部分命一个小标题。
  
即:,孔明分兵拒司马,马谡奉命守街亭
  
司马设伏取蜀兵,马谡大意失街亭
赵云神勇保军资,孔明挥泪斩马谡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理解灵活运用4字、5字、7字句)
  
. 分析小说如何写马谡失街亭的。
   1.
教师介绍马谡其人如何深受诸葛亮重用的相关情节。
   2.
学生概括马谡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自骄自傲、目中无人、死守教条等,只要符合这些意思即可)
   3.
作者写马谡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
  
(提示:直接描写主要是语言情态描写:主要是马谡的三
   “
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
   “
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
   “
汝真女子之见!……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
   “
汝莫乱道!……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
   “
彼若有命,不来围山!”——
   ……
此一些语言充分展现出一个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谋士形象。
  
再就是间接描写:
  
一是通过写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自骄蛮横;二是通过写诸葛亮的自责沉着侧面衬托马谡的无知幼稚;三是通过写司马氏父子的机谨善谋和笑反衬马谡的无能。)
   4.
如何看待理解马谡自缚请罪这一情节?(讨论)
  
(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后悔,勇于承担责任,也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嘲讽,或者还可以看作是马谡还想以此博得诸葛亮的怜悯,借以逃脱罪责等,只要学生讲清道理,言之成理即可。)
  
. 作业:
  
第二课时 分析其他人物,讨论评价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感想
  
. 处理作业(略)
  
. 分析诸葛亮其人:
  
作者写诸葛亮采用了哪些手段?
   1.
衬托手法:
   ①
以司马懿的态度反衬:
  
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②
以王平的正确建议来衬托:
   “
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
   2.
直接描写:
   ①
知人善任,小心谨慎:马谡熟读兵法,派他守街亭;王平做事谨慎,派王平协助马谡
   ②
知彼知己,机智多谋:料到司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备;查看布兵图样,知马谡无知;街亭失守,稳妥撤兵汉中。
   ③
勇于自责:街亭失守后说: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
   ④
有情有义,赏罚分明,不徇私情:自己喜欢马谡,尽管马谡自缚来见,还是挥泪斩马谡,但答应替他抚养子女。
   ⑤
如何理解诸葛亮的三
   “
挥泪显示其对人才的爱惜;流涕是因为内心矛盾,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大哭不已是为有负先帝重托,未听先帝遗嘱。
  
. 体会本文前后照应的特点:
  
抓住人物语言,体会反复照应的效果(使作品脉络清楚,结构紧凑)。(学生寻找完成,教师只做点示)
  
. 讨论:失街亭,谁之过?
(学生各抒己见,可以认为是马谡的责任,也可以认为是诸葛亮的责任,还可以认为两人都有责任,但理由论据要充分,说服力要强。)
  
. 作业布置:
   1.
课后练习二。
   2.
课外阅读《三国演义》,针对三国归晋的结局,说说三国灭亡的原因,然后写成一篇短评。(仅限于已经阅读过一次的学生)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