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落实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结构调查重点工作责任的意见》要求,市教育局负责协调职业中学,六安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对即将外出务工的初、高中应届生进行培训。
一、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
落实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结构调整,重点是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建设为中心,构建和完善农村劳动者的教育培训体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广体系。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靠科技人才支撑。因此,市教育局结合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要求各中等职业学校充分利用农村职业学校的生产基地和实训基地,对外出务工和在校即将毕业的学生组织培训。为地方劳务经济服务,为传统农业转轨服务,通过培训,学校积聚了培训实力,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办学效益也得到了提高。
二、建立职业培训基地,不断扩大规模
在组织将外出务工的初、高中应届毕业生进行培训,以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为龙头,以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骨干、建立县、乡村三级实用型、开放型的成人文化科技教育培训体系,把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办成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培训与推广,实行长、短兼顾,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扶贫开发服务的基地,我市开办的有逢纫,大棚养鸡,畜牧兽医、农艺,养鱼、食用菌,机电,计算机等培训。年培训规模达2000余人,霍邱县陈埠职高安排七名农口专业技术人员,长年在两个乡镇开展技术培训。2003年4月6日至12日,荷兰蔬菜专家高沃斯在霍邱讲学给予了陈埠职高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充分肯定,霍山县职高、舒城舒茶职高都以不同形式开展培训,均为当地经济建设和新增劳动力技能提高,集聚了一批产业人才。
三、以出口带入口,不断推动地方劳力经济的发展
我市是农业大市,每年外出务工近百万人左右,每年新增劳动力近5万人,由于信息和技术的普遍缺乏,一部分外出人员呈现“盲流”状态,即使回乡,由于无技术无资金,造成了劳动力的闲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市教育局要求各县、区职业学校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优势,成立就业指导中心,与发达地区的许多企业建立稳定联系,先畅通出口再拓宽入口,发挥职业培训“蓄水池”作用。培训一批,输出一批或者回乡当致富的农技人员的“领头雁”,金寨县有实验菌专家,霍邱县有大棚疏菜,舒城有茶树嫁接专家,这样既培训了一批产业技术人才,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也使职业学校产生了社会效益。目前全市各县区基本都有一所省、市示范职业学校,他们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