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江淮之间,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库区、行蓄洪区。市辖五县三区,总面积1.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12.9%,总人口665万,占全省11%。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努力拼搏,开拓进取,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显著成就。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职业教育得到了稳步地发展与提高,现已初具规模。我市现有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2所,其中普通中专学校2所(其中国家级重点中专1所)、中等师范2所、职业高中18所(含国家级重点职高1所、省级重点职高6所)、技校5所、成人中专5所。2002年中职招生数为20372人;职业初中81所,在校生76124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所。全市已基本形成以职业高等院校为龙头,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为主体,职业初中为基础的职业学校教育网络;初步构建了一个高、中、初等职教相衔接,普、职、成等教育相沟通,农科教相结合的具有六安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
一、主要做法
1、找准切入点,坚持发展职业教育不动摇
我市是人口大市、资源大市,但人口素质不高。据2001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市每10万人中高中阶段学历仅6042人,大学学历仅1374人,严重制约了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因此,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人口大市向人才大市,资源大市向经济强市转变,是摆在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面前一道重要课题。实践证明,发展职业教育是抓经济的最佳切入点,抓经济就必须抓职教。1998年,时任地委书记朱成林同志在全区三级干部会议上强调,教育与经济发展应紧密联系在一起,应由培养“飞鸽”牌人才向“永久”型人才转变,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实用人才。各县、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领导也高度重视本地职业教育的发展。金寨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多次参加全县职业教育发展研讨会,1990年以来金寨县委、县政府连续出台了6个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定,并从以工代赈资金中切出65万元支持学校基地建设;霍邱县人大主任多次深入陈埠、石店职高,指导学校工作。1998年以来,全市职教经费投入1千多万元。金寨县委、县政府采取财政拨款加一点,扶贫资金切一点,农村培训费拿一点,社会资助筹一点,对外宣传引一点,联合办学提一点,技术服务与产教结合创一点的办法,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舒城县舒茶镇政府一次性将500亩茶园和茶厂无偿划拨给舒茶职高作实习基地,其资产近千万元。
2、站稳立足点,明确职业教育为农服务方向
我市8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农民人均纯收入不高,振兴农村经济尤为艰巨。针对现状,各级政府始终坚持在“科教兴农”上下功夫,把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立足点,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农村经济建设主战场,主动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一是面向农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我市农村市场开发潜力很大,对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有着较大的吸收能力。因此,我们把职业学校培养目标主要定位在为农村经济建设培养人才上。在专业设置上,主要围绕“农”字做文章,设置了蚕桑、烟草、林果、畜牧、兽医、食用菌、茶叶、中草药等相关专业30多个,自编乡土教材20余种,涌现出以培养中草药人才为主的霍山职高、培养茶叶人才为主的舒茶职高、培养蚕桑养殖人才为主的江店职高等一批骨干特色职业学校。二是面向农民,加强职业技能培训。1997年初,针对我市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山区、库区和江淮分水岭地区的现状,原地委行署结合“九五”扶贫攻坚计划要求,决定依托原皖西联合大学举办青年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实施“451”科教扶贫示范工程。即每年从库区一线招收40名应历届高中毕业生,培训网箱养鱼和畜牧养殖技术,要求学员边学边实践,每人养鱼0.5亩,养猪50头,一年获利1万元,毕业后发给写实性大专学历证书。绝大多数学员都实现了当年一举脱贫的目标。各地职业高中也纷纷加大对当地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力度,陈埠职业高中实行科技扶贫,安排教师到乡镇搞技术承包,扶持专业户,影响一片,带动一村,富裕一方。金寨县仙花职业初中选择了一部分科技意识强的毕业生,对其进行重点引导和扶持,使之成为懂经营、善管理的“乡土能人”,成为名符其实的科技示范户。
3、培育增长点,扩大职业学校招生规模
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后,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会议精神,狠抓中职招生工作,努力扩大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在编制计划上,我们将高中阶段各类招生计划同文下发,要求认真落实确保完成。在招生宣传上,我们通过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出动宣传车,开辟宣传栏,广泛宣传招生政策;各职业学校纷纷深入农户家中,宣传职教发展形势,展示办学成果。在落实招生计划上,我们将指标分解到各县区,县区又分解到乡镇和学校,层层签订责任状,一级对一级负责。职业学校招生计划作为硬指标下达,为我市职高招生形势连年看好奠定了基础。在招生的具体操作上,首次实行普高、职高统一制定计划、统一填报志愿、统一建档、统一录取的招生体制,受到职业学校的普遍欢迎,社会反映很好。2002年,我市职业高中招生达12707人,比去年增加5803人,增长率84.05%,霍山县职高、霍邱县陈埠职高、金寨县双河职高、江店职高和舒城县舒茶职高招生均呈现“人满为喜”景象。现有4所中专、中师今年招生数也均超过500人,其中国防工业学校今年招生一举突破1000人,我市仅有的一所高职六安职业技术学院,2001年仅招生112人,2002年招收新生1102人。
4、抓住关键点,加大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力度
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解决好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确保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关键,这也是我市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够在困境中稳步前进,职高招生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成功所在。对此,我们在三个方面狠下功夫。一是对内拓展,充分发挥农村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吸纳作用,培植农村致富带头人。据不完全统计,近80%的全市各类职业学校毕业生正活跃在农村经济建设主战场上,他们有的已经成为民营企业家,有的已经成为致富能手,有的已经成为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领头雁”。二是对外延伸,面向市场,将毕业生向外输出,推荐就业。这是我市职业学校针对农村劳动力出现过剩的现状,经过多年探索形成的一条较好的推荐就业思路。各职业学校通过内挂外联,跑市场,跑信息,开辟了多种就业渠道,初步形成了毕业生输出网络。通过拓展和延伸,大大提高了我市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霍山县职高毕业生就业率在95%以上,受到当地企业欢迎,有的专业还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霍邱陈埠职高养殖班的毕业生在实习期间就被养殖企业和大户预订一空;霍山县职高、金寨县双河职高、江店职高等组织学生异地就业。目前霍山县职高、金寨江店职高已经劳动部门批准成立了专门的职业介绍所,从事中介服务。据统计,全市近三年职高毕业生就业率在72%以上。三是向上攀升,狠抓普通高校对口招生工作。普通高校对口招生为中职毕业生继续接受高层次教育架设了桥梁。几年来,我们紧紧抓住这个兴奋点不放,千方百计进行宣传,扩大普通高校对口招生的社会影响,吸引广大初中毕业生进入职业高中学习。我们在考前多次召开会议,组织新迎考;考中张贴标语,组织广播,电视台采访,进行宣传报道;考后组织宣传车敲锣打鼓送录取通知书到乡村学生手中,形成轰动效应。霍邱县政府还就此颁发嘉奖令。这些做法使学生、家长认识到,上职业中学不仅就业有路,而且升学有门,逐步消除了上职业高中低人一等的错误认识。1998年我市职对口招生录取103人,1999年我市录取224人,2000年我市录取701人,2001年我市录取1197人,位居全省第一,录取本科院校占全省的1/4,并获计算机专业、建筑专业总分第一。2002年我市录取1354人,其中全国重点大学东南大学在我省对口招收10名新生,我市就占了3名。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反响。
5、正视薄弱点,强化职业教育教学管理
针对我市职业教育发展薄弱点,我们狠抓了四个方面,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专、兼、聘相结合,以及开展继续教育,建成了一批“双师”型师资队伍。目前,全市各类职业学校共有专任教师4056人,专业教师3000多人。二是加强示范学校评估和建设,建成了一批以六安卫校、霍邱陈埠职高、霍山职高、舒茶职高为代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国家和省市骨干示范学校。三是成立职业教育教学研讨会,加强对职教教研的宏观指导力度。每年都要组织开展优秀职教教研论文评选活动,推进职教教研工作深入开展。四是督促各职业学校建章立制,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育人质量。
六安市职业教育发展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如社会上对职业教育认识不高,甚至鄙视职业教育的观念还依然存在;职业教育模式单一,特色不明显,质量不高,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要求;各类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布局不合理,存在点多面广、规模小、管理乱、效益差的现象;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系统性、轻应用性,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等等。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六安市职业教育工作将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全国全省职教会精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促 进全市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1、统一思想,坚定发展职业教育不动摇
六安市现有人口665万,其中农业人口近90%,受教育程度低,整个人口素质不高。因此,提高人口素质,实现富民强市,是摆在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面前一道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多年实践证明,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由培养“飞鸽”牌人才转变为“永久”牌人才,是抓经济的最佳切入点,是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真正做到“抓经济必须抓职教、抓职教就是抓经济”。
2、明确方向,坚持职业教育的“三个服务”
六安市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三个服务”,一是坚持为“三农”服务,各级政府要始终坚持在“科教兴农”上下功夫,把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立足点。职业学校要主动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围绕全市农业结构调整,突出粮油加工、蚕桑、林果、畜牧、食用菌、茶叶、水产养殖等支柱产业设置专业,培养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二是坚持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要大力加强职业培训,进行岗前、岗中、岗后培训,重点抓好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培训,努力为政府排忧,为下岗工人解难。三是坚持为劳动力异地就业服务。六安市是人口大市,目前外出务工人员达120万人,每年为家乡创造数十亿的收入,因此职业教育必须加强对劳务输出人员的培养、培训工作,使之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促进全市由简单劳动力输出转变为技术工人输出。
3、强化措施,坚决做大做强职业教育
根据规划,“十五”期间全市职业学校招生数年增长率要保持在30%以上,2005年招生数达到1.6万人,在校生数达3.6万人,为保证这一目标实现,首先是强化全市职业教育统筹力度。进一步统筹规划,统筹办学资源,统一制定政策,建立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的机制。其次是加强骨干、特色学校建设。力争到“十五”末,我市国家级、省级重点职校占总校数的50%以上,每所学校办学条件均要达到市级示范职校标准。第三是职业学校要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和吸引力。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办学条件,瞄准市场需求,扬长避短,突出办学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合理设置专业;要积极加强与有关部门、行业以及大中型企业紧密联系和挂钩,走联合办学之路;要通过专、兼、聘以及继续教育,建成一批“双师”型的师资队伍;要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要强化学校内部管理,从严治校,努力提高育人质量,增大职业学校吸引力。第四是大力加强职业培训。职业学校既要重视学历教育,又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广泛开展职业培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