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站内文章搜索: <%=now()%>
知识经济呼唤高素质的职业教育
发布时间:2004-11-18 浏览次数

    当中国的教育在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进行一场全方位的改革时,知识经济又迎面扑来,在为各级各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挑战也接踵而至。尤其是职业教育,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任务更为艰巨。知识经济时代职业教育路在何方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回答的现实课题。

  一、知识经济呼唤高素质的职业教育

  尽管目前学术界对知识经济的概念及特征还没有做出科学、统一的表述,但人们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提法已基本趋于认同: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之上的经济,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发源于80年代兴起的高科技革命。1991年“冷战”结束后,国际竞争重点转移到经济科技领域,随之产生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此为标志,知识经济成为世界各国参与21世纪竞争的重大课题之一。

  知识经济的到来首当其冲的是教育。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得到大力发展,基础教育的意义更是不自待言。但对职业教育,不少人产生了怀疑,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国家机构改革、企业转制过程中工人下岗等原因带来的职业教育滑坡和高等教育改革、独生子女群体增长高峰的到来等带来的“普高热”,更为职业教育悲观论者提供了现实的注脚。但只要我们对知识经济和职业教育稍做分析,就不难得出结论:知识经济呼唤高素质的职业教育。

  第一,从知识经济的内涵分析,知识经济离不开职业教育。

  前面已经谈到,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之上的经济,从本质上说,如果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是知识的生产工厂的话,那么职业教育就是知识、信息使用(消费)的教育形式,与经济建设实践紧密相连。OECD明确提出,知识经济中所谈的知识包括了人类迄今为止创造的所有知识,其中科学技术管理和行为科学的知识是知识的核心。知识共分为四大类,即知道是什么(know-what)、知道为什么(know-why),知识怎样运用(know-how)、知道谁有知识(know-who)。第一种是关于事实方面的科学知识,第二种是指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科学知识,这两种知识存在于各种媒体的记载之中,易于数字化后存入计算机,故也称为显性知识。第三种是做事的技能和能力,第四种则是有关知识在哪里的信息,有助于使用者降低获取知识的成本,后两种知识存在于知识拥有者的身心实践中,可以说是知识拥有者经验的体现,一般难以数字化存入计算机,故属于隐性知识的范畴。显然,知识的内涵大大扩展了,知识经济意义上的知识实质上包含了传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体现了三者的统一。从知识内涵的属性上分析,后两种知识都与职业教育密切相关。离开职业教育,知识是不完整的知识,教育也必然成为残缺的教育。

  第二,从知识经济的特征分析,知识经济呼唤高素质的职业教育。

  有学者认为知识经济有四个特征:一是以知识、信息为基础、为资本发展经济;二是软件知识产品迅速增加;三是依靠高技术和科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四是表现为产业的升级和经济的迅猛增长。在过去5年里,信息技术产业为美国创造了150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美国经济增长的1/4以上归功于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使美国去年的失业率降至24年来的量低点,通货膨胀率也降到了30年来的最低水平,充分说明了以信息为基础的经济包含了大量就业机会。而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就业教育,因此知识经济呼唤职业教育,其次,软件知识产品迅速增加所需要的知识产品研制与开发人员仍然是少数高层次人才,大量需要的是掌握相应知识和技能的生产、管理、销售与服务人员,这些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仍然要依赖职业教育。再次,知识经济带来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的迅猛增长更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知识经济带来的发达的第三产业是吸纳大量中等及以下就业人员的主要领域,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更需要多样化、高质量的职业教育。

  第三,从知识经济的本质分析,知识经济需要完善的职业教育。

  知识经济的本质是以科学技术为生产力的经济,而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是生产力,只有当其运用到生产实践中时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种转化环节正是职业教育的目标和使命所在。研究表明,经济系统的知识水平和素质是生产函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生产率的内在动力之一。而且经济越是高级化,科技水平越高,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就越高。因此知识经济更为迫切地要求一个能主动应变的、响应创新潮流的职业教育体系,以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可以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通向知识更新经济大门的必由之路。从知识创新体系上来说,知识经济是一个以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形态,需要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包括高技术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培训系统,其主要功能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是知识经济实现的条件,而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是最终目的和表现形式。如果没有职业教育培养和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知识经济就失去了最基础的人才支撑,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将成为美丽的空中楼阁。再者,从当前我国的现实经济科技发展水平来看,知识经济仅是“初见端倪”,我国产业结构的“一二三”状态仍要存在于相当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三二一”还有相当长的距离。忽视职业教育的思想是盲目的、不切实际的。小平同志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术,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国人口众多,目前绝大多数人在从事低级或较低级的生产,必须通过完善的职业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才会给知识经济的到来铺平道路。因此,顺应知识经济发展的唯一选择便是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二、职业教育面对知识经济必须做出战略性调整

  从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趋势来看,知识经济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是全方、深层次的,职业教育必须做出战略性调整。第一,必须由狭义的职业教育观向大职教观、终身教育观转变。

  传统的职业教育观往往将职业教育理解为中等阶段职业学校的学历教育,大职教观则认为职业教育纵向上包括高、中、初级教育;横向上包括职校学历教育、各类培训、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普教中的职教因素等;时间上包括职前、职中和职后教育;空间上与经济、社会、市场紧密联系,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水平上适度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适应了终点站身教育的要求。这样就给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办学形式、招生渠道、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二,必须由适应观向超前观转变。

  农业经济时代人们重视过去,因此推崇的是经验;工业经济时代人们关注现在,强化的是适应;而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着眼的是未来,追赶求创新与超越。如果我们的职业教育仍停留在“适应”上,专业设置仍以当前市场为导向,什么专业热门就没什么专业,由教育周期长和市场变化快的现实所决定,必然造成“热门上,冷门下”。超前观则要求我们增强预见性,预测经济发展方向,为经济建设超前培养人才。

  第三,必须由能力本位向素质本位转变。

  未来的21世纪知识衰期缩短,技术更新加快,对人的基本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缺乏文化知识基础和素质,不仅学生自身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需求,而且也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只有一技之长难以立足未来。德国是职业教育发达国家,总理科尔曾说过:“德国经济腾飞的关键不是职业教育培养了大批有技能的劳动者,而是因为职业教育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的合格公民。”因此职业教育在强化实践、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必须强化基础,提高综合素质,以增强未来的适应性。这种素质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包括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完美的个性、较高的学习与创新能力、必需的竞争与合作能力。

  第四,必须由教为主导向学为主体转变。

  传统的教学过程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教学的高投入与低产出。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树立学生主体观,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给学生思维方式、方法和技巧,教学生学会学习。学生的学习尤其是技能的掌握只有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才能产生效果,这是教学规律的基本要求。特别是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更为“学为主体”的实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趋势已经证明,未来教育的本质是学习,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这是教学观念上的重大转变。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