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站内文章搜索: <%=now()%>
对中等职业教育定位的重新思考
发布时间:2004-11-18 浏览次数

    一、中等职业教育面临困境的原因

  从去年全国统计的数字知道,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含中专、中师、职中、成人中专、技工学校)招生总数比1998年减少70万人左右。部分地区中职在校生数与普高在校生数从6:4下降到5:5乃至4:6,滑坡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究其原因可归纳为如下十方面:

  1、经济结构的调整;国有大中型企业改组建制,员工下岗,使就业岗位减少,使本来明确为生产一线培养懂技术的劳动者的中职学校毕业生分配就业遇到严峻的挑战,学生就业困难。

  2、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子女受教育程度要求提高,家长望子成龙成凤,并带有一种“补偿心态”,希望子女读大学,读好书。

  3、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录用学历层次不断提高。哪怕一些操作型的技术工种也片面强调要大专毕业以上,对中职学校压力加大。

  4、中等职教与高等职教之间未有很好衔接。本来高校扩招主要是增加职业教育类的专业,但各地却人为地设置招生比例,广东去年把扩招的指标15%留给中职毕业生,而85%却留给普高毕业生。某些省更甚,只留给中职毕业生3%的扩招指标,97%全拨给普通高中毕业生,使大部分的中职毕业生难有继续深造的机会,未能体现受教育机会平等。

  5、中职学校相当部分规模不够,相当多学校在校生只有200~400人之间,再加上教育质量不高,去年不少中职学校宁愿放弃而改办普通高中。

  6、师资学历达标不高,广东只有45.4%,全国水平更低,且这

  一达标也是有折扣的,高级工和技师水平的指导教师不多。难以适应构建“立交桥”式的人才培养目标。

  7、相当多的中职学校没有统一的教研,教材的处理各自为政,

有部分教得多少算多少。学校既无升学压力,又无社会评价压力,教学改革动力不够。

  8、中职本应掌握最新技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但由于设

备更新资金来源不足,相当多中职学校设备还是50~60年代老设备,不可能培养出适合社会经济需要的一流实用人才。

  9、目前我国中职学校仍受行业割据,互相争生源,资源没有充分互补利用,专业设置没有协调统筹,重复投入,重复设置,彼此削弱实力。

  10、去年6月份第三次全教会本来主题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其中……积极发展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相当多地方却为了简单迎合社会和家长的心理,一味扩招普通高中,实际是对中央精神的误解,也人为地给急剧升温的“普高热”推波助澜。

  这样使中职学校加速滑坡就不足为怪了!

    二、对中等职业教育定位提出如下思考:

  1、由于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决定了需要相当数量的初中级人才存在的必要性,哪怕世界上发达的德国,也仍有50%的人材接受“双元制”培训。况且我国到2010年在同龄人口中只有15%可以升上高一级学校,那么85%的还是面向社会就业,虽然发达地区(如珠江三角洲)会高一点,但也不可能达到100%升学。故中等职教仍需发展,也是作为教育结构的一种形式长期存在。

  2、关于中职在校生与普高在校生比例可以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调整,但对职教应坚持“积极发展”方针,加大政府调控力度,不能一句“市场经济”便让职教自生自灭,因为政府应有一种超前预见性的规划,把中等职教作为上岗、转岗,在岗培训的资源,并与构建职工终身教育的体系综合考虑。

  3、借鉴国外发展职教的先进做法,在积极调整中等职教布局和规模的同时,考虑不再区分中专、中师、职中、成人中专和技工学校,首先所有中等职教统一归教育部门管,都称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打破行业分割,把同类的职业学校重组,达到一定规模,保证资源合理配置使用。

    其次由政府统筹中职与高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长短结合的各类社会培训,劳动预备制实施,日班与夜班培训,使各类的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可以是一套人马,多种功能),对未达到标准的社会培训机构予以取缔或扶持发展。

  4、尝试构建中职与高职兼容发展的专业教育学院,使人材培养达到多层次,多规格,对初中以上学生可以实行多次分流,“能者上,不能者转”。职业教育学生同样可以升本科,出国读书,攻读硕士学位。这样自然冷却“普高热”。

  5、职业教育也应贯穿素质教育思想,保证毕业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知识。从以“能力本位”到全面培养人的素质为本,改革课程结构,不过早划分专业,加强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最先进的技术。

  6、以政府立法或人大议案的形式,保证每年按比例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比普教投入略高一点。

  7、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在提高学历达标,在岗培训,加强教育科研和实效性研究,另一方面改变对中职学校教师职称评审机制,并配套“双师型”专门机构。

  8、对社会上岗人员一律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论是本地或是外地人员上岗,一律参加专门机构的技能培训,并经劳动鉴证部门考核合格方可上岗,过渡到培训与鉴证部门分离。

  9、明确社会用人机制,经培训持证上岗人员薪金起点有所体现。

  10、政府每年在财政预算中保证员工培训的开支打入预算,逐年增加。

    三、顺德梁球锯中学现象的思考                                

    梁球锯中学是在全国中等职教面临困境下,却越办越活,成为全国中等职教的示范,究其原因有:

  1、政府办职教决心大,把发展高职、中职作为顺德经济发展的支撑,政府协调统筹力度够,政府集中有限的教育资源全力投入给学校,而各镇区的职校专业设备不用重复投入建设。最大限度使教育资源共享。打破条块分割的局面,把梁球锯中学定为机电一体化的培训中心。

  2、学校定位准确,早在1994年起加大专业课程建设和改革,加强学生技能水平,以“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全面推动学校各专业课程改革,牢牢把为顺德二次创业培养中等应用人才,即技术工人和车间业务骨干作为培养目标。

  3、以申报国家级重点职中和建设全国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为契机,充分利用校董会的作用,调动政府对职教的投入和关心以及全社会、港澳乡亲的关怀和支持,使学校迎来一轮新的发展机遇。

  4、以现代化标准加强场室建设。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吸收全国各地先进经验。

  6、具有良好的生源素质,学生入学分数起点高,而且在全国、全省各类职教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从梁球锯中学成功背后,看到中等职教也大有发展潜力。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