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站内文章搜索: <%=now()%>
中等职教 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
发布时间:2004-11-18 浏览次数

    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普遍面临困境的形势下,上海市的中等职业教育始终充满活力,稳步地实现着跨越式的发展;前不久建成的10所现代化标志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受到前往参观的各地职教同行深深赞羡。

  薛喜民指出,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宏观政策的导向,社会用人制度方面的原因,也有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并不是社会人才需求结构的真实反映。他认为,中职教育作为培养生产第一线应用型和操作型技术人才的主要力量,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仍有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特别是高质量的中职教育仍将受到社会和企业的欢迎。

  他说,从正在向信息化社会发展的上海市来看,人才结构的高移化趋势是必然的。但是,就某一行业或产业来说,还必须构建合理的人才梯度和人力结构。据上海市对1000个企业的调查,第一线技术工人仍占多数,而且绝大多数的学历为中等层次。在300个外资企业中,第一线工人仍为中职毕业生。

  再有是,面对即将进入WTO所面临的挑战,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将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保持既有的优势,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工人和其他基础劳动力仍将有大量的需求。

  他又分析说,到2005年我国高中阶段毕业生每年达1600万人,那么,即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20%,有400万人进入大学,仍还会有1200万人必须通过中职教育和高中后职业培训进入市场。

  薛喜民说,基于以上认识,多年来,上海市高度重视并积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坚持在改革中找出路、找发展,在不断的调整中得到了发展和壮大。早在90年代初,就把当时的500所中职校调整为200所,使校均规模由不足300人扩大到1030人,从而,有效地避免了重复设置、效益不高的状况,提高了中职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还对中职校的专业结构,根据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了调整。

  从1997年起,全市对中职学校继续进行新的调整,调整中更加注重功能的拓展和发展模式的转变,注重从外延发展向内涵提高的转变,以促使职业教育上水平,出名牌。具体调整工作围绕培养目标、发展重点等6个方面进行,其内容有双加强,即加强基础文化课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向中职和高职教育并举的方向发展;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建设了10所现代化标志性学校;办学模式转向学历教育和培训并重的方向;激活办学机制等。

  薛喜民说,与此同时,我们采取了出名牌、树形象的措施,重点建设10所学校,从而加快了中职教育的现代化建设步伐。在10所现代化标志性学校的建设中,采取了新的筹资机制,为职业教育办学机制的转换,开辟了一条新路。

  据薛喜民介绍,今年,上海市将全面启动“百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重点建设工程”,将目前的200所学校调整到100所,旨在加大中职教育资源重组和布局结构调整的力度,进一步提升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和管理水平;这项工程完成后,上海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又将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